詩歌手抄報資料:法國象徵詩在中國的發展

象徵詩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以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的出版為象徵詩的起點。代表詩人有蘭波、魏爾倫、瑪拉美等。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李金髮介紹到我國,另外還有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和戴望舒等人。這種流派在我國興起,一方面它是當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情緒的產兒,五四文學革命後,這一部分青年面對社會現實產生種種失望或絕望心理,對社會現實的激憤使他們不在為人生和社會吶喊,心情十分悲涼、感傷和寂寞。於是在內心構造他們美麗的內心世界,不再要求自己在現實社會中去追求和建設,因此他們在藝術上便主張忠實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的悲歡,時代精神和社會使命感以及社會道德觀均與詩歌失去聯繫。所以反映到詩歌的思想情感上,便過多地傾向於歌唱人生的孤獨、悲苦、憂鬱、寂寞以及夢境的幽冷、死亡的淒涼和愛情的歡樂痛苦。以此形成注重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而遠離現實社會時代使命的象徵派詩的主要內容特徵。另一方面,它也是新詩發展過程中針對自身現狀和弱點所進行的一次新的探尋和開拓的必然結果。象徵派詩人對自由詩抒發情感明白直露、自由放縱幾成呼喊的特徵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也對新格律詩有其勻稱整齊和諧的形式結構而缺乏詩境,過分依賴音樂美來表現情感的寫法進行了否定,從而在藝術上追求含蓄深層的表現個人的纖細微妙的情感,注重運用象徵、暗示、聯想、比喻、省略、通感等表現手法,忠實的表現內心的情感世界,依賴迷朦的意象突出主題,因而自成一派。當讀者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的平直和低沉感到不足的時候,李金髮等人的象徵詩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新鮮的氣息。但由於象徵詩過於晦澀難解,為時不久就顯出其冷落景象來了。到三十年代初期,戴望舒等人的詩不再是西方象徵詩的簡單模仿,而注意表現"現代人"、"現代的情緒",因而其影響更大些,戴望舒自己則成為我國現代詩壇上卓有建樹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