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大學生黨員思想匯報

範文一

尊敬的黨組織:

黨課結業了,新的一個學期也已經度過了一半的時間,現在再來回想上學期所經歷的事情,覺得自己成熟了很多。

上黨課其實是個鍛鍊人的好機會,不管怎莫說,大家從陌生到熟悉,到一起學習,而且相似的經歷,也使我聯想到大一的時候,同樣是這種經歷,只是這時的我們更加成熟,因此待人接物又會有所變化。

還記得在最後一次黨課,準確地說是在假期社會實踐交流會上,一位男同學上台之後只說了一句話,希望以後如果哪位同學會當官,能夠做到君在位而無愧於心就行了。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是知識分子的一員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從學校里學習了太多的知識,而我們有時也不免有些疑問,真正有用的知識究竟是什麼,我們日後工作中又能用到多少現在學習的知識?困惑是有的,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德育永遠是最重要的,有再多的才幹,有才無德,那只是社會的渣滓而已。

上過黨課後,我發現我更加關注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更願意動腦子想這些東西,因為我覺得我應該在這方面充實自己。畢竟知識是自己的,我也樂在其中。就像我正在讀《黃河邊的中國》這本書,讀它使我有時會點頭不語,有時樂於和媽媽分享書里的論點。對於我這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這本書竟成了我了解農村甚至整箇中國社會最“直接”的渠道。書中有些問題提得很尖銳,讓我覺得我們的問題還是很多的,讓我明白我們民族的文化所帶來的影響發展的痼疾,也就是人情高於律法。就像中國的文字,講究意境,而英文則適合寫法律條文一樣,文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也帶來了一些瑕疵,甚至有些會影響我們的發展。

學以致用,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大概就叫做自主學習吧。

身為一名積極分子,學習也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行動,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是天生具備的,而是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總結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認真、系統地學習,特別是學習政治理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共產黨員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文化,學習科學技術,才能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的業務能力;只有通過學習政治理論,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卓越的領導能力,防腐拒變的能力。

寫到這裡,我倒想談一個問題的看法,這應該說是一類問題更合適。“愛國”問題。我們經常可以聽類似這樣的言論,不要買日本貨,不要說喜歡日本的東西,如果有人敢穿帶日本軍旗的衣服,就是在宣揚軍國主義了,因為…,所以。誠然,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也常常會有這種衝動,然而在冷靜下來時,我時常想起一件事情,一個傳聞,就是當二戰日本戰敗投降時,他們曾經說過,用戰爭解決不了的事可以用經濟解決,戰爭上不能侵略,可以在經濟上擠垮我們。每次我想起這句話,我總覺得有些可怕。這句話在現在看來並不是危言聳聽,然而我要說的重點並不在這,我要說的是我們怎莫來對待這種“侵略”,不買日本貨嗎?不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而且說白了,還是一種弱勢的解決方法,好像我們打倒了一個我們自己假想出來的敵人一樣,打不過就暗地裡罵,還可以說穿日本軍旗裝就是宣揚了軍國主義,而解釋竟是穿者其外公是新四軍…,真是用心良苦。大凡一個民族虛弱的時候,也是她禁忌最多的時候。於是我們怕短波、怕進口大片、怕網際網路、怕衛星電視、怕日本壽司......於是,不上網、不看進口電影、不吃壽司...這些都成了愛國行為? 大凡一個民族無法在公開競爭的舞台施展才能的時候,就會尋找一些弱小的“假想敵”尋求戰勝的快感!於是,殺不了洋人就殺教民,擊不潰敵軍就捉“敵特”,或者,炸不了軍艦就撞大樓,以此類推。於是殺人越貨、草菅人命就又成了愛國主義!魯迅說“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同樣,辱罵和恐嚇也決不是愛國!我想,我們不要這種“愛國”,我們要的是奮鬥精神,我們要的是齊心協力,我們要的是埋頭苦幹,如果每個人都能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那么社會自然進步,國家理應富強,民族一定昌盛!

以上僅是我近期所思所想,不妥之處請組織上多多指正!

範文二

敬愛的黨組織:

如果給你1000萬,你想做什麼?這個問題說難不難,說簡單卻也不好回答。前段時間看《非誠勿擾》就碰到一個男嘉賓給自己的心動女生提這樣一個問題。她們有的說“帶媽媽出去玩”有的說“生活不會有任何改變”。而那位男嘉賓很失望,他說“我會選擇成立一個基金,或者照顧一些孤兒,做一些慈善……你必須要有為人民服務的那種精神啊!”此話一出,震驚網路。有人說他裝字母,也有人說這個美國出生香港長大的美籍日本人真正觸動了國人那日漸麻木的心靈。不管怎樣,這個頂著哈佛牛津帽子的外國人讓我們又重溫了“為人民服務”。要說這五個字,中國人實在是太熟悉了,有一點年紀的,哪個沒有讀過毛澤東1944年為紀念張思德同志寫就的宏篇《為人民服務》?可以說,“為人民服務”不僅是我黨的宗旨與優良傳統,而且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從雷鋒到焦裕祿再到孔繁森……一代代延續和豐富的“為人民服務”精神,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之一。

只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在我們這裡遭受到了衝擊,尤其是市場經濟時代,當資本盈利和個人謀利被激活後,每個“經濟人”都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各種思潮紛紛湧現,不再像過去那樣“鐵板一塊”。比如,《中國青年報》數年前就刊登過年輕基層公務員的來信,討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相親節目卻出來了“為人民服務”的高調,自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大部分網友都在反思當今國內教育的失敗。但我們要看到,只把一小部分人的表現,說成中國人的代表,顯然是偏頗的。其實,仔細想想,那么多人願意去探討這個問題,無非是人們已經感受到,身處這個時代,並非有錢賺、有寶馬坐就一定幸福。即便衣食無憂,我們依然要面對“活著是為了什麼”此類精神信仰的根本問題。姚明在接受採訪時說:“信仰是我們現在缺失的東西,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個時候,我需要某些依靠。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里找不到。”個人主義注定無法走到極致,人的價值、人的幸福感還是需要一個更大的天地才能升華。這個時候,回頭再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樣的宏願,恐怕就不會覺得這僅僅是過去時代的口號……

今年,我國“xx”規劃綱要重提“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這可以看成“為人民服務”在新時代的價值呼喚。但願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特別是黨員幹部能在現實生活中落實這種觀念,時時“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若此,便是國家之幸、民族之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