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安全月”活動方案

四、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⒈加強校產的使用與維護管理。

⑴加強維修人員崗位培訓,全天候對校舍、校產及教學設施、儀器設備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消除各種安全隱患,保證無事故發生。

⑵加強對消防噴淋設施、泵房管理人員的培訓,合理分工,責任到人,加強對校內消防設施的檢測與維護。

⑶嚴格財務管理制度,加強用水、用電、用氣和車輛管理,為教育教學提供優質服務。

⒉切實抓好食堂工作。

⑴按照《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健全並落實關於食堂的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加強對食堂衛生工作的領導、監督和檢查。

⑵在每周一晚召開的例會上,堅持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和思想教育,提高職工安全意識;

⑶加強對鍋爐、提貨電梯等電器機械的管理,避免傷亡現象的發生。

⑷嚴把進貨關、儲存關、加工關和製作關,確保食堂及學生服務部飯菜、食品質量和衛生標準;進一步檢查防“四害”設施,提高警惕,嚴防壞人投毒,確保飲食安全。

⑸堅持對新進職工先體檢、培訓,後上崗工作的原則,嚴把職工上崗關。

⑹堅持對食堂有關設施、工具進行及時消毒,並做好消毒記錄。

⒊做好綜治工作。

⑴加強綜治人員的教育管理,提高防範意識。

⑵加強大門和宿舍樓保衛人員管理,嚴格夜查制度,做好出入人員和車輛檢查和記錄。

⑶密切聯繫有關部門,做好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

五、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安全責任意識

1、為切實做好學校安全工作。成立由校長任組長,中層以上幹部及教務處、政教處、綜治辦、體育組、實驗室、衛生室相關人員任成員的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安排和調度安全工作,進一步明確各處室、各級部主要負責人的責任,把安全工作列入崗位職責範疇之中,真正實現“一崗雙責”。

2、進一步完善各類事故的安全應急預案,針對消防、用電、用氣、 飲食、大型活動的安全隱患和易發生安全責任事故的環節,按分工制度完善應急預案,明確責任、細化程式、有章可循,一旦發生安全責任事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

3、落實安全責任追究制。校長是學校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各處室、級部和班主任是本部門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對所管處室、級部的財產和人身安全負全面責任,把安全責任及安全教育當做總抓手,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始終,創建平安校園。對因思想認識不足、宣傳教育不到位、安全責任不落實、安全隱患不消除的責任人限期整改或撤換,對導致發生安全責任事故的,嚴肅追究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4、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的長效機制。結合學校日常管理和安全活動月的集中教育,注意積累和總結經驗,將短期的有效的應急措施和做法轉化為長期的、經常性的工作機制,致力於培養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規範行為和文明習慣,實現校園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