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就業管理處上半年工作總結

對接平台。在市內,積極開展“三百”活動,並以此完善村級平台建設,暢通用工和人力資源信息渠道,目前已實現市、鎮、村(社區)用工信息實時發布,解決了原來用工信息發布不對稱和村級就業服務平台空白的問題。在大豐港經濟區,市經濟開發區和常州高新區建立專門服務於企業用工的聯繫點,牽頭負責轄區內企業用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在市外,建立視窗和勞務基地。為更好地解決本地人力資源缺口,2月份,我局在南京全國勞務人員集聚地安德門勞務市場設立“大豐企業招工視窗”,聘請專人從事接待報名、人員輸送等工作。4月,組織專人赴河北省成安縣、廣豐縣、臨漳縣、成縣、平鄉縣、魏縣與當地就業管理部門聯繫,在省外建立8個勞務基地,並準備為本市企業舉辦2場招聘會,將外地勞動力引入本市就業,全力保障企業用工。

六是強化失業保險徵收,保障困難職工生活。第一,基金徵收逾時序時進度。以實施《社會保險法》為契機,大力宣傳失業保險的有關政策法規,增強企業法人和職工的參保意識。目前,我市失業保險共有參保單位1458家,參保職工62051人,其中當年新增參保企業89家,新增參保職工4015人,其中農民工參保1728人,職工參保率達95%以上。截止6月底,征繳失業保險費1570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淨增216萬元,其中地稅部門徵收1330萬元,人社大廳視窗代征240萬元,占鹽城市全年目標任務1880萬元的83.5%,完成時序進度167%。第二,最佳化工作流程。對失業人員的接收、登記、審核、管理等實行堅持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審核、一次性辦理,確保符合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失業人員“無障礙”地進入失業保險,按規定及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第三,及時調整失業保險待遇。從XX年1月起,對全市失業金髮放標準進行了適時調整,調整後的失業金標準為429-930元/月之間,人均在550元左右。同時根據鹽城市物價局季度公布的物價指數增幅情況,及時為名失業人員按月人均75元核發物價補貼。第五,做好春節解困工作。春節前,利用1個多月時間對全市困難職工家庭進行了全面調查登記,進入困難職工檔案的有4150戶,其中企業在職困難職工家庭1310戶,涉及到12個主管部門下屬86個企事業單位。失業困難職工家庭2840戶,涉及到12建制鎮和兩個街道辦事處。春節期間發放幫困資金176萬元,提供就業崗位多個,發放政策宣傳資料萬餘份,為125名特困職工發放了《優待證》,保證了春節期間的社會和諧穩定。

七是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就業創業培訓。上半年職業技能培訓人數1857人,完成全年指標的54.6%,其中失業人員培訓1011人,新成長勞動力培訓470人,在崗職工技能培訓221人,崗前培訓51人,其他轉移就業勞動者104人。今年2月份我們在大中鎮的新民村和同聖村分別開辦了被征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班,共有590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培訓班。創業培訓310人,完成全年指標數的91%。其中創業意識培訓223人,創業能力培訓87人。創業能力培訓後成功創業50人,其中成功創業企業13人,實現自謀職業37人,新創造就業崗位152個。創業培訓與去年同比增長趨勢主要體現在創業意識培訓上。在組織培訓的同時向他們推薦目前勞動力市的熱門行業,徵詢他們的培訓意向,並對有創業願望的人員提供項目推介、小額貸款政策諮詢服務。

八是加強社區管理鞏固創建成果。目前金豐和黃海兩個街道下屬21個社區有已有19個社區及獲得省級充分就業社區稱號,達標率90%。今年確定創建省級充分就業示範社區2個,具體要求已布置落實。目前社區基礎工作建設達到了“五統一”:即平台建設標準統一、基礎台帳統一、工作流程統一、基礎資料庫統一和業務操作統一。社區在規範強化平台服務,促進就業安置,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並實現零就業家庭全部動態清零。為加強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台建設,提升勞動保障協理員業務素質,社區管理股組織街道和社區30名工作人員及鄉鎮勞動保障所18名工作人員,共48人參加鹽城市就業管理中心組織的勞動保障協理員高級職業資格的培訓及考試。上半年先後開發公益性崗位100多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80餘人次,並為他們提供錄用備案、契約簽訂、保險投繳等系列服務。上半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計302萬元,其中:向農民發放86萬元。上半年核准享受社會保險補貼的靈活就業人員 2985人,服務型企業16家410人,支付社保補貼資金750餘萬元,有效促進了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和再就業。

三、主要存在問題

1、少數企業招工難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一是在資源總量減少。新成長勞動力比利時前減少一半;加之大中專職業技術院校擴招,大多數初高中畢業生選擇升學,兩後生所剩不多,每年不到1000人,後備勞動力總量不足。絕大多數大中專畢業生不願意回鄉就業,就連我市職教中心培養的每年近千名的畢業生,也大多數前往了外地。本市地域優勢不明顯,對外地勞動力吸引不大。二是企業方面用工存在誤區。少數企業主認為我市屬蘇北地區,勞動力應該十分低廉。不簽勞動契約,不繳社會保險。有的企業工資福利低,企業文化缺失,工人難招難留;基礎設施與三區建設不配套,廠區離市區較遠,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不通公交、沒有醫院、超市和文化休閒娛樂場所,工作、生活很不方便,在某些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招工難度。

2、結構性失業現象加劇,困難人員就業更難。從巨觀上講,我市勞動力總體狀況仍是供大於求,結構性失業矛盾依然存在,有人沒事做和有事沒人做現象並存。由於用工企業需要勞動者技能水平與崗位要求不匹配,特別是三區企業,新興企業的入駐,需要高學歷、高技術的人才和產業工人,而我市又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這就造成了一方面,有大量的失業人員要求就業,而得不到就業;另一方面,企業用工缺口較大又招不到工人,形成“用工荒”的假象。據調查這樣的崗位近3000個,在工種上,主要集中在機械加工、紡織縫紉、化工生產操作、餐飲服務等工種;在年齡要求上,主要集中有18-35歲,這種結構性失業矛盾有加劇趨勢。

3.部分事業單位欠費嚴重,企業、職工不夠重視。以農口系統為主已有150個單位不能按時繳納失業保險金,累計總額達298萬元,如不引起重視,清欠任務將越來越重。二是部分企業和職工對失業保險仍缺乏足夠的認識,重養老輕失業、重工傷輕生育的現象仍然存在。三是少數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由於用工不夠規範,人員流動性大,缺乏健全的管理體制,增加了擴面難度。

4、基層平台建設不完善,農村就業服務難開展。三區到目前為止沒有專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機構,沒有專人負責轄區內企業用工服務工作。村級平台建設不健全,人員、經費等都未落實,僅掛牌而已,沒進入實質性的就業服務工作,不能適應新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建議政府、人社部門抓緊落實。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1、以規模企業為重點,繼續搞好用工服務。在就業110服務中心建立40家規模企業用工台賬,對重點企業用工建立監測點,定期報告企業缺工情況,實現動態管理。市人力資源市場按照“天天有崗位、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市場”的要求,紮實開展服務企業用工活動,不斷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實現擴大就業的目標。根據今年我市企業用工需求量大,困難職工多的特點,增加大型招聘會次數,為各類企業和失業人員服務。全年專場招聘會安排20場,定期在人力資源市舉辦周五舉辦勞務集市,還可根據企業需要,隨時為企業提供招聘用工服務。

2、堅持城鄉統籌,引導農民就地轉移就業。抓好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和轉移工作,完善覆蓋城鄉的就業管理服務網路,大力宣傳市內企業特別是重大項目的發展前景,引導城鄉求職者和在外務工人員留在本地就業,為家鄉經濟建設服務。5月份,開展“招聘進鎮村”活動,組織缺工企業進鎮招聘、進社區、進村活動,實現崗位對接零距離。每季度組織一次送崗位信息、送就業服務、送技能培訓、送技能鑑定“四送下鄉”活動,力爭全市轉移農村勞動力10000人,其中參加技能培訓6000 人以上。

3、加強失業保險管理,探索建立失業預警制度。一是繼續做好擴面和基金征繳工作,確保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充分利用“五險合一”系統督查企業參加失業保險,繳納失業保險費。二是以實施《社會保險法》為契機,加大失業保險政策法規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對失業保險的認知度。三是做好重點企業失業動態監測工作,建立失業預警制度,提高失業調控能力,為政府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數據。

4、健全創業培訓體系,以創業帶動就業。擴大創業培訓範圍,將有創業願望和培訓要求的城鄉勞動者全部納入創業培訓對象範圍,實現創業培訓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創業培訓質量,實現較高的培訓後創業成功率。擬在全市創建2個以上創業孵化基地,推進創業實訓。建設5個創業安置基地。聘請專家學者、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組成創業諮詢志願團,為參加創業培訓和有創業願望、創業激情的人員提供諮詢和指導。為創業人員收集項目信息、開業指導、政策諮詢、辦事指引等提供一條龍服務。

5、進一步落實好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一是延伸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對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城鄉勞動者,創新擔保方式,簡化程式,降低貸款門檻,擴大發放範圍,逐步提高貸款額度、延展貸款期限。二是稅收優惠政策。將享受的範圍擴大到城鎮所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勞動者、從事非農產業的就業困難群體。三是各類補貼政策。對城鄉勞動者,提供免費職業培訓、創業培訓和職業介紹服務。打破地域限制,對促進就業的各類職介機構、培訓機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職業介紹補貼、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崗位補貼。四是社會保險補貼政策。繼續執行現有的就業困難對象社保補貼政策,研究制定失地農民從事靈活就業的社會保險補貼方案。

6、調研出台政策,鼓勵外來人員到我市就業。為了鼓勵和吸引市外技術工人和務工人員到我市企業就業,由市政府出台檔案在以下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一是外來人員在本市就業,享受同等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待遇。二是對中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購經濟適用房。三是在本市企業就業滿1年,其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可以在暫住地就近就讀,相關學校不得拒收,也不得在國家規定外收取其他費用等。另外,鼓勵市內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為市內企業輸送人才,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對畢業生與市內企業簽訂2年的勞動契約的,一次性給予每人400元獎勵;對將畢業送往外地就業的,按每人200元標準在同期培訓獎勵中扣除等,儘快以市政府名義出台《關於加強和支持人力資源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