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學堂2024年上半年工作總結

2月9日,正月初十,新學期開始。

通過本學期的返校情況,我們積累了一點經驗,春節放假最好能放到元宵節之後,因為這是大部分父母的心理需要,也是人之常情。

本學期6個月,xx班計畫讀《易經》,同時複習《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等。xx班計畫讀《論語》後半部,完成之後讀《大學》和《中庸》。

孩子們陸續返校,新課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讀書漸漸進入狀態。寒假期間,有幾個孩子離開了,然而新學期,又有幾個孩子來到這個大家庭。我常常在心裡祝福:希望那幾個離開的孩子還會繼續讀經,希望他們到了更加適合自己成長的地方。

不管一個孩子能在xx待多少天,我們都會盡其可能,讓這個孩子每一天都能老實、大量、快樂地讀經。貽玲和我一直堅持這樣的想法。我們堅信,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成長。

不斷有家長或朋友介紹孩子加入泰伯,學堂人數最多時達到26人。我心裡充滿了感激,這也讓我意識到,口碑是一個學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家長的口耳相傳是一個學堂最好的宣導方式。口碑,可以理解為家長對學堂的滿意度,而對學堂的滿意度,則來源於幾個方面:教育理念的落實,讀經的成效,教學團隊,日常管理,安全衛生等。

讀經的成效,日常管理和安全衛生這三個方面,我們做得挺好,但教育理念的落實和教學團隊這兩個方面欠佳。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們一直堅持老實大量快樂讀經,這半年可謂埋頭苦練內功,用心在孩子的讀經上,但由於無暇顧及家長的理念宣導和理論學習,未得到大部分家長的深度認同和理解,以至於家長會想當然地覺得孩子“不堪重負”,總想給他放鬆或出去旅遊。其實,孩子在學堂里是很快樂的,他的心靈是很充實飽滿的。

王xx教授說:開學堂最重要的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家長,凡家長明白者,孩子是很好教的,所以一定要只收理念相通的家長,堅持一陣,學生進了步了,那些不通的,看到效果,自己也當自己通了。如果為一時方便,混著收學生,最後學生不長進,學堂也開不起來,開起來也對不起學生。

幾年的經驗證明,理念相通的家長,孩子的確是很好教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對孩子負責,下半年我們要重點“教家長”。但以我們的學養和修為,何敢談“教”呢?其實就是與家長共學,共同研習教育的原理。xx學堂的孟xx老師有一個做法,我覺得特別好,可以稱之為“陪著你看講座。”孟老師說:為了推動家長學習,信息都發手機上了,連結、資料都發信箱了,教授的光碟都送了,但這些都不見效果,不是這些方式沒用,而是因為家長回去沒看,所以沒用。不如你來我學堂,我陪著你看一遍,這最管用。用這個方法,家長雖然“被學習”了,但學習了果然有效了,因為講座裡面講的全是令你反思和震撼的教育的道理。這種良苦用心,家長“領教”之後方可有所體會。而更重要的是,堂主也受益,因他反覆陪看講座,對讀經的領悟更加深刻了,宣導讀經理論更加有丹田之氣了。一舉多得,何樂不為?我準備見賢思齊。

這裡有一個例子,更加堅定我要跟家長共學的決心。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在一個學堂讀經有四五年了,現在這位朋友看到孩子缺乏讀書的熱情,沒有立定求學的志向,尤其作文的能力,令她很憂慮,她告訴我她的反思,這幾年她以為把孩子送到學堂就不用她再管了,她也十分信任學堂,很少關心孩子在學堂里的情況,而自己忙於生意。她現在覺得家長把孩子送到學堂並不意味著教育責任的完全轉移,家長還是有其應盡的教育責任,這責任,配合著學堂的教育,是要不斷學習的。總結一句話,家長把孩子送到學堂,並不意味著家長不再需要學習了,家長要跟孩子一起成長。

教學團隊的不穩定,是另一個不夠理想的方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於團隊建設不利,現實上大家易感覺疲憊倦怠。團隊建設不利主要在我,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為人做事嚴謹,常常神情十分嚴肅,不苟言笑。我對自己的要求往往十分苛刻,這種苛刻或會不自覺移於團隊,於是產生壓力,於是我的要求變成了責備式的要求,我的建議變成了責備式的建議。這是我需要改善的地方,從我做起,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工作氣氛,同時加強團隊的理論學習,篤定教育的理想。

至於現實上的疲憊倦怠,正如王教授所說:教學工作,不像農夫,不像苦力。教學如果累,應不是筋骨勞動的累,而是心理負擔的累。心理負擔的累是因為帶著孩子讀書陪著孩子讀書而累嗎?或許不是,而可能是心裡不順暢、不舒坦的累。因為要“管孩子”──做“教室管理”而感覺“煩”。心裡一“煩”,就感覺事多了。讀經,如果就單純地一直讀書,至少是比較不會累的,甚至是可喜可悅的。但是要去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要維持一個班級眾多學生的秩序是很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