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委政府XX年上半年工作總結

XX年,是全面完成"十五"期間任務,為"十一五"時期發展打好基礎的關鍵一年。半年來,在市委、市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目標任務,從我鄉實際出發,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紮實工作。通過全鄉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上半年完成工作情況

一、加強農業綜合開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也是我鄉的支柱產業,為切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加強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特色農業,不斷開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千方百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一是堅持政策扶農。加強對農業政策的宣傳和貫徹落實,指導農民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加大對農業糧食生產的資金、技術、政策優惠扶持力度,同時嚴格耕地保護政策,嚴禁耕地拋荒,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二是堅持特色帶農。以市場為導向,以形成"一鄉一品"特色為要求,我鄉今年加緊開創特色農業。經市場調查和技術分析,今年在**村發展規模"雷竹筍"基地200多畝,種植"雷竹"上萬株,並積極爭取申報溫州市級農場品基地,為創建"雷竹筍之鄉"奠定良好基礎。三是堅持科技興農。強化農業科技和信息服務,做早掌握農情農資,加強科技、農技知識培訓。聘請專家對**村村民種植雷竹技術進行培訓;大坑豐盛養殖場新引進優良種羊100隻進行試養;大坑、**兩村開發近200畝晚熟東魁楊梅種植試驗;五月份結合"十位局長(專家)科技下鄉"活動,更是廣泛徵求意見,進一步理清了我鄉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四是堅持強基護農。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田灌溉抗災能力,保障農業生產。**村沿溪開始建造2條共200米長的堰壩用於固堤抗洪。此外,加強了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上半年,全面啟動了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機制,對全鄉11898 畝生態公益林確認登記;徹底防治XX多畝柳杉毛蟲害;落實措施,擴大宣傳力度,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抓好畜牧業動物疫病防治工作。2月至5月份多次集中力量對全鄉範圍內牛、豬、羊、雞等家畜禽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其中牛125頭,羊84頭,豬450頭,注射疫苗74頭,保證我鄉農畜牧業健康發展。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集鎮化發展。

我鄉地處山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為了儘快改變這一現狀,我們積極籌集資金,通過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克難攻堅,打好基礎設施建設硬仗,加快集鎮化發展。一是做好"移民搬遷"工作。上半年大坑西潭移民點建設順利,已得到民政局批覆同意搬遷建設,並完成了各項規劃,已建設完成500米長防洪堤,80間房屋地基建設已完成,另外其配套設施**二橋建設也已基本完成;大竹坑簡易移民點工程建設正進入開工階段。二是做好"康莊工程"建設。*頭水泥路康莊工程總長1.93公里,寬4.5米,投資45.45萬元,現已經基本完工;大坑村水泥路康莊工程已完成了政策處理及招投標工作,正進入施工階段。三是做好"千百"工程建設。今年啟動了西龍村村莊整治工作,加上去年啟動的大*、**兩村,我鄉列入"千百"工程村莊達到3個。上半年三村共投入288萬元,拆除舊房350平方米,新建房640平方米,新建道路6700平方米,新增綠化2300平方米。**村完成了一座危橋重建;大*村完成了嶺下1000米長的綠化帶建設,開始了生態型骨灰墓建造前期工作;**村完成了700米長的綠化帶建設,村辦公樓建設完成,水泥路、文化宮建設正在繼續。此外,上半年投入建設的基礎設施工程還有**省道和**公路的柏油路工程,**鄉幼稚園的建造,**的水泥路建設,**的衛生公廁等工程。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提高我鄉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增強我鄉經濟發展潛力,同時也為我鄉加快集鎮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加深"政僑"聯繫,僑情調查試點工作結碩果。

我鄉的特色是僑鄉,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的優勢也在於充分發揮了"僑鄉"資源。今年4月份,我鄉被確定為省僑情調查試點單位,以這項工作為契機,我鄉完善了各項便民制度,深化了為僑服務意識,加深了"政僑"聯繫,對我鄉的僑務工作具有深遠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較全面準確地掌握了我鄉僑情,為更好地為僑服務建立了一個完備的資料庫。這次的調查安照上級的要求,涉及面廣,範圍大,不但涉及到國外的華僑、華人,也有國內的僑眷,各人的信息包括文化程度、所在國別等等,信息完備。通過調查,比較全面的掌握了我鄉的僑情,包括現我鄉有在僑人數為1122戶,5468人,其中華人214 人,僑領20人,以及各自分布的國別,另外僑眷2275人,從此我們服務對象更為明確。

二是宣傳、完善了各項便民制度,為政府服務工作深入人心。這次的調查其主要形式是走村入戶,具體聯繫到人,做到不漏戶、不漏人,所以工作面很大。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做各種政策的宣傳解釋,不僅使這項工作深入人心,也使我們的一些為僑服務的便民制度得到廣泛的宣傳,如"三頭"辦事制、"便僑服務制"等制度,同時也收到許多有益的意見建議,完善了我鄉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了與民眾的聯繫,有效推進了政府工作。

三是充分發揮了鄉僑聯的作用,加強了同上級僑聯的聯繫。這次僑情調查,鄉僑聯不論是入戶調查,還是資料整理總結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並且加強了同上級有關部門的聯繫溝通,努力解決因歷史原因導致華僑在辦理有關手續時遇到的困難與問題,為以後的工作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