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班主任工作總結:親職教育現狀及教育對策

國小班主任工作總結:親職教育現狀及教育對策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親職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親職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們的大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由於親職教育的不和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學習挺好,但動手能力很差呢?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多才多藝,但心理素質很糟糕呢?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在學校是個"乖乖娃",在家裡卻成了"小霸王"?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種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親職教育的現狀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親職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

現狀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頗 

我們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為後不難發現,當前的親職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望子成龍"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親職教育,占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在:其一、重視分數。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於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於讓孩子乾"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裡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長几天都沒有笑容。

其一、捨得投資。不少家長為子女請"家教"、買《參考》、或者親自輔導,心甘情願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的學習,一切為了孩子的分數。除了叮囑孩子學好學校的功課以外,課餘時間又陪孩子去參加作文班、書法班、英語班、美術班、音樂班……在家長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種"責任".(二)"順其自然"型。這是獨生子女現象出現後,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採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是因為懂得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採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局限而無賴放棄。具體表現為:其一、"代理家長"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家長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於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於是,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為"重心"、"中心"、"軸心"."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時時刻刻牽動著長輩們的心。長輩們那"特別的愛",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熱衷於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孩子許多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就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

其二、“心有餘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裡,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不能說服家裡的一個"寶貝"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傷腦筋".究其原因,親職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親職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 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對待孩子"嚴"而出"格".他們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希望,常常用鄰居、同事的小孩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孩子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謂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長教育孩子"嚴"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忽視教育的點點滴滴。如"頂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為,有的家長往往放鬆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長此以往,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家長一旦醒悟,招數使盡亦束手無策。於是出現了學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裡的"小霸王"的異常現象。

現狀之二:孩子的表現差強人意 

現實生活中的孩子,由於受家庭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