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畢業總結

堅持黨的立黨宗旨,從正面來說,就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以樹立共產主義信仰;從反面來說,就是要反對各種錯誤傾向,尤其是反對黨內的權力腐敗。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警鐘長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堅持立黨宗旨的時代特徵,在當前就在於堅決反對執政黨內的權力腐敗現象。

在新時期 , 我們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 就要做到 :

其一,立黨宗旨必須 “ 始終 ” 堅持。黨在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和任務會有不同的變化,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能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面臨著執政、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三大考驗。這就要求我們要研究在新情況中如何排除各種右的和 “ 左 ” 的干擾,能 “ 始終 ” 堅持黨的立黨宗旨。

其二,堅持立黨宗旨中的 “ 最廣大人民 ” 的利益。

黨的階級性質沒有變,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必然要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但是在新的時期確實又面臨著大量的新情況: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外,還存在大量的非公有製成份;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分配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除了作為主體的按勞分配形式外,還出現了在法律範圍內的按資本和按技術分配的形式;此外,還出現了實際存在著地區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懸殊;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了一批下崗職工,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要研究在新情況下如何堅持黨的階級屬性,正確處理無產階級與其他群體的關係,以堅持 “ 最廣大人民 ” 的利益。

其三,堅持立黨宗旨中廣大人民的 “ 根本 ” 利益。根本利益相對於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言,但又離不開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在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多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利益之間的衝突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在新情況下如何妥善協調和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以堅持廣大人民的 “ 根本 ” 利益。

我們堅持黨的宗旨 , 還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實事求是結合起來。

人類社會作為物質世界的特殊形式就在於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現實及其規律的客觀性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形成並發生作用的。人民民眾是實踐的主體,因而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民眾及其實踐活動是社會現實及其規律的體現者。 “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的立黨宗旨正是從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得出的必然結論。 “ 實事求是 ” 中的 “ 實事 ” 在本質上就是人民民眾創造社會歷史的實踐活動,而人民民眾創造社會歷史的實踐活動是與他們的利益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這就邏輯地推出,立黨宗旨和黨的思想路線相比較,前者更為根本。毛澤東指出, “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 江澤民要求全黨同志和全體幹部, “ 做人民的忠心耿耿的勤務員,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 ” 原因就在於此。

中國共產黨為要實現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鬥的願望,就必須把握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的現實和規律,並且在行動中以處處不違背之為準則;離開了 “ 實事求是 ” ,則 “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就成為海市蜃樓。把握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的現實和規律,就必須以探求如何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為目的,並且在行動中把關於中國社會的現實和規律的認識轉化為實現目的的方法;離開了 “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則 “ 實事求是 ” 就沒有目的和方向。

“ 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 ” 的民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發展起來的,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反覆強調: “ 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 ” ,要求全黨必須高度警惕和堅決克服脫離民眾的危險,一再嚴肅批評脫離民眾的錯誤。革命導師列寧也曾經講過,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民眾。

xx同志在 “ 七一 ” 講話中指出: “ 八十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民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民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始終保持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民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民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民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把依靠人民民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我們推進事業的根本保證。 ” 這段話高度闡明了我們的黨在新時期應時刻不忘人民民眾這一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