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來源及習俗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遠望,飲菊花酒,以避邪祛災。直到現在還流傳有很多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習俗有哪些呢?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呢?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時的曹丕給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日月並應,俗嘉其名。”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

到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為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朝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還製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後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後齒,使登高更為方便。

到了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九月是一年中的黃金時節,“九九艷陽天”,雲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栗開榴綻,金桂飄香,遍野盛開的黃花,滿山豐碩的果實,風光迤邐,是出外遊覽的最好季節。歷代人們在重陽的活動中流傳了不少故事,故重陽也有不少別稱。漢代的風俗,人們在這天要飲菊花酒,以襏除不祥,於是,又稱重陽為“秋襏”。晉代因為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菊,人們又呼為“菊節“或“金節”。南北朝時,由於荊楚一帶,人們不約而同地在此日“籍野飲宴”,如現在的所謂“野餐”。後來蔚成風氣,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稱為“野餐節”。

重陽節起源其它說法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 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民俗

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始於西漢,至今已有XX多年的歷史。重陽節也是中國的“老人節”,各地都會在這一天組織老人登山秋遊,強身健體。民俗專家呼籲:應該回歸歷史上豐富的節日形態,重陽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們親近自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動。

復旦大學中文系民俗學教授鄭土有介紹說:“九月九日重陽節,在一年中恰好處於季節的轉折點,原本與老人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以文人雅士們的活動為主。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由盛轉衰、趨利避害的日子。登高是強身健體的習俗,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正如上巳節曲水流觴,體現人們對水的崇拜一樣,重陽節登高望遠,體現了人們對山的崇拜。登高可吸萬物之陽氣,與天更接近,有種無比爽朗開闊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