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重陽節習俗參考

送“花糕”、“曲連”

節日前,娘家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糕”(饃)或“曲連”。“花糕”和“曲連”都是用上等麥麵粉製成的。不同的是用鍋蒸的叫“花糕”,用鏊烤烙的叫“曲連”。糕,一般是圓形或橢圓形,由底向上共三至五層乃至七層,逐漸升高。糕者諧音高,步步高升之意。每層周圍都塗制花朵,糕頂更是百花盛開,爭奇鬥豔。這樣的花饃就叫做“花糕”。

“曲連”是烙製成的糕,花樣多,如玉環、鐮刀、斧頭等,曲曲彎彎連結在一起,所以叫做“曲連”。

“花糕”和“曲連”的送法,首先是一個大型的“花糕”或“曲連”,再配帶幾個小“花糕”或小“曲連”。送雙不送單(大者主糕除外),一般有一個兒女的,送二至四個小“花糕”(曲連)。有兩個兒女的,送四至八個小“花糕”(曲連)。

小“花糕”名為“要糕”,是送給小孩玩耍的食品。如果是新出嫁的女兒,在未生下兒女以前,一般只送大花糕,而不送“耍糕”。

插茱萸、飲菊花酒

陝西廣大農村,重陽節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插上青翠的茱萸,並且左鄰右舍互相贈送,這已是幾千來一直奉行的傳統風俗。家中合飲菊花酒,特別是老年人喜歡喝茱萸酒,已成為節日的傳統飲料。

重陽節飲菊花酒,是健身的需要。因為菊花是涼性,菊花酒味芳香,有祛風、降火的作用,還可治療頭昏目眩等症狀。所以重陽節飲菊花酒的風俗,至今盛行不衰。

重陽節採摘茱萸,親朋互送,已成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是節前互送茱萸的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或有人直接把茱萸插在被送人的大門上,以示節日的祝賀。茱萸是一種藥用植物,能溫補肝腎,固精止汗,主治腰酸腿疼、陽萎遺精等症。茱萸的葉子,也叫艾葉,可以用作火罐治療。所以重陽節贈送茱萸,是一件對人體有益的活動。

登高、旅遊

登高、旅遊是重陽節一件有意義的活動。開展這項活動是受桓景跟隨費長房學道術的影響,爾後,每年重陽節都有很多人,尤以老年人居多,佩戴裝有茱萸的紅袋子,並攜帶菊花酒(或茱萸酒)、各種乾糧,到附近的高山或高處地帶,遠遊觀光,吃野餐、飲菊花酒或茱萸酒,暢談《孟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佳話傳說。近年來,重陽節登高、旅遊的風俗,似有較廣泛地發展,有開展旅遊觀光活動的和秋季體育活動的,有馬拉松賽跑活動等。

雁塔登高

重陽節這天,一些文人學士及民眾,喜歡登大雁塔,觀看長安城及郊區風光,並想“在此一游,以作紀念。”這種風俗活動在唐代就很盛行,以後沿習成風。唐代長安人於每年重陽節,攜酒扶杖,聯袂出城,登大雁塔眺遠,吟詩弄墨。如天寶十一年(752)詩人岑參登大雁塔吟詩日:“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官。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月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近代的西安人也有承襲古風。在重陽節登大雁塔望遠的習慣。

登樂將原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遠在唐代就很盛行。當時,西安附近的白鹿原、神禾原、少陵原等地,都是重陽節前後人們樂游的地方。位於長安城東南方向的樂遊原,更是人們來來往往,競相攀高之處。李商隱的《樂遊原》詩中寫道:“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近代人在西安東南高原處,開闢的旅遊點很多,如翠華山、鯨魚溝等,不僅是重陽節登高之地,而且也是馳名省內的風景區,春季、夏季遊覽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