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除夕食俗介紹

藏民族過除夕的食俗,主要是吃“古突”——由九種東西熬成的面放了九種東西的帶湯麵,每種物質都代表一種意思。

自古繁衍生息在塞北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把農曆春節稱為“白節”,把正月叫做“白月”。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向長輩敬獻“辭歲酒”,飽餐烤羊腿和水餃。

滿族人歡度佳節的傳統食品是用糯米粉或麵粉製成的餃子、火燒和豆包等。除夕夜晚的習俗與漢族相似,一家人團聚吃年夜飯,傳統年菜是噴香可口的血腸、煮白肉和別具風味的酸菜汆白肉以及象徵著吉慶有餘的魚類等。宴畢,合家聚在炕桌邊包餃子“守歲”,至半夜12點“子時”過後就寢。

在四季如春的西雙版納一帶居住的傣族,有自己的傣歷年,但也和全國人民一樣歡慶被他們稱之為“嫩西節”的春節。傳統的吃食除了糯米糌粑外,還有在糯米中拌入紅糖,加入“咯素”的花,再以芭蕉葉包成若干小包蒸熟的“毫咯素”和另一種稱為“毫火”的食品。

雲南拉祜族的習俗是在除夕製作糯米粑粑時,必須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太陽和月亮,再做若干小的粑粑,代表天空中的繁星。用意是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廣西壯族的除夕夜宴一般是吃白斬雞、釀豆腐等菜餚和年糕、粉糕、粽子、荷花包飯等。此外,家家還在除夕把一些米飯留到年初再吃,稱之為“壓年飯”,象徵家有餘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