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讀後感:讀我的精神家園有感

這本書收集了多年來王小波在各類雜誌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積才能寫出這么多精品。並不是在誇耀這本書怎樣怎樣,而是這本書包括了一個人不同階段對不同事物的態。,如果讓一個人一直寫,想寫出這種東西是不可能的,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們從這本書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個怎樣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獨立的、樂觀的人。當然這些遠不夠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書分成四大區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闡述了自己的女性觀和兩性觀,對男同性戀的看法,傳統中國婚姻觀的影響和社會學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關於社會現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則是寫自己對小說寫作的態度,當然包括寫作方法、形式上的創新。他主張真正的好小說是經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個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針對傳媒方面的想法,對一些中外電影手法和思想的評價,對其影響的分析和主題的看法。其中體現出了社會的浮躁等現象,當然提到的不僅僅是電影藝術。在這一點他主張欣賞文藝要用一種推己及人的態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個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談我國的社會現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這主要屬於社會文化的範圍。也寫了一些域外雜談系列,通過對中國留學生的描寫體現整個民族的習性,也反映了他對這種差異的看法。雖然我知道對於這本書,分開描述會使得很多觀點不容易安家,因為他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貫穿整本書的,這只能等到詳述後,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說第一部分,我認為其中主要體現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這些觀點,其在《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中重點提到了男女平等,是從心裡尊重他們,而不是當成弱勢群體來進行所謂的關懷照顧,現在我國的男女平等雖然進步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認,這一點西方國家比我們做的好。這一點在後面幾篇關於同性戀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對弱勢群體改善以前踐踏的態度,也指明了現在國人一種對不想看見的事物採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說出了男同性戀存在的合理性,這個群體的困擾,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個科學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調查分析這種現象。這也體現了作者堅持了科學精神,而不是情緒化的,不理智的。在《有關“給點氣氛“》《我看老三屆》《驢和人的新寓言》《愚人節有感》幾篇文章主要是呼籲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後兩篇,用一種笑話的方式來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跡,他是真正站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觀點上的,這並不是套話,這幾篇文章里的鬧劇讓人發笑,但當它成為現實,我們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覺得他主要想闡述的是自重,女性穿著要大方得體,也從男女平等角度上說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為舉止應與身份符合。其中也說到西方年輕的小姐鮮有化妝,因為青春靚麗,中年人化淡妝,這樣大家都漂亮。而中國年輕的女孩們化妝,而中老年人卻破罐子破摔,這樣使得差距更大。我們的民族還是應該採取些措施來組織這種馬太效應的,無論你是貧富差距,還是精神方面的。

第二部分,王小波主要是寫了他對小說藝術無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喜歡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時間來追求藝術。”記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提到過“最後我發現還是我在家裡面寫小說最適合我。”他認為真正的好小說都是精心設計的,無論怎樣去分析都是合理的。就如杜拉斯的《情人》,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無一不精。當然他也意識到一個人一輩子能寫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就很不容易了,寫一部好的小說是真的嘔心瀝血,並舉了很多例子。很多人最優秀的作品就是成名作。還提及了自己的《黃金時代》,這也是一部好小說,有人說他的小說有些不正派,我覺得恐怕是這批讀者的思想有些污點吧。我認為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小說這種虛構的文學藝術,能不能不要把意識形態,政治因素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加上去,只是單純的去欣賞小說的本身,才是簡單的快樂的事情。再說到他對寫作形式以及方法的不斷求索,不創追求創新。在這裡面王小波提到過很多次卡爾維諾,而且非常贊同他的不斷改變和創新。這讓我想起來一句話,“只有變化是不變的”。後面還提到了幽閉型小說,諷刺了這種小說一貫顧影自憐的風格,提倡大家從生活中學習,只有生活經歷才能夠讓一個人成熟,才能讓一個人寫出來好的作品,期期艾艾的反倒讓人生厭。就好比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的天天搞得像心靈多么千瘡百孔一樣,真的讓人很無語。又沒有真的怎樣,裝給自己看,裝給別人看,最終害得還是自己。最讓人無語的還是一些人以把文學讀者群體標準定低了,書中以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引發的爭論為例。就像第一段說的,有些人可能不適合讀一些書,是不是文學就不要發展,是有弱勢群體,可是如果我們把弱勢群體當作我們工作的標準,那文學還要發展嗎?很多名著也都成了禁書了吧,難道我們還活在清朝嗎?如果社會的一切領域都以弱勢群體為標準,還談發展乾什麼?這種謬論,不能看,看了真是夠惹人生氣。不過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中國的很多文化領域都沒有層次,總體來說,我們國家現在的文化只有兩種,一種是從小孩子到老人都能接觸的,另一種就是國內人都不能接觸的(除了部分精英人士)。這樣既容易誤導不成熟人的價值取向,也不能夠滿足成熟理性的人深層次人的需求。思想的火花有碰撞才有創新,大家都一樣,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