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教育局2024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要點

儘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科學發展觀要求、人民民眾的期盼還有一段差距,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城鄉教育發展不盡均衡;二是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三是實現教育現代化任務艱巨;四是校舍安全工程前期工作經費欠缺,縣財政配套資金到位率低,省補資金到位慢,代建制建設中貼息政策不明晰,工程推進慢;五是城區教育資源整合中縣一中搬遷改擴建項目資金缺口較大,拆遷安置困難,項目工程推進難。

五、下步工作打算

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下步工作中,我們要著力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穩步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公平。二是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為重點,提高師能為核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三是實施集中辦學,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四是積極向上級匯報,爭取校舍安全工程配套資金支持,努力完成“三個一百”考核任務。五是儲備好一批項目,在“xx”期間強化項目支撐,加快推進城區教育資源整合。

六、XX年工作要點

XX年縣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以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全面落實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穩步實施教育重大項目和各項重點工作。圍繞幼兒教育抓基礎、國小教育抓規範、國中教育抓鞏固、高中教育抓提高、職業教育抓招生的工作思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和校長隊伍。深入實施新一輪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大力加強骨幹教師、農村教師和緊缺學科教師培訓,廣泛開展幼兒教師和班主任培訓,促進中國小名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大校長培訓力度,實施校長能力提升計畫。深入落實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著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規範教師行為,大力宣傳模範教師先進事跡。

(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行“以學習者為中心•參與式教學法”、杜郎口“三三六”教學法,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踐創新能力。深入實施“三生教育”,實現國小生減負的要求,切實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深入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大力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保證每天一小時的校園體育活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抓“三個一百”兩考核,推進新校園行動計畫

1、加快推進縣一中搬遷改擴建建設項目

加快建設步伐,全面啟動(蓮山 課件)縣一中教學用房(含高中部)建設項目,敦促代建方加快建設工作進展速度,力爭XX年全面竣工。

2、按照“代建制”方式,全面推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項目

啟動校舍安全工程新項目31342平方米,從而全面啟動建設第二批校舍安全工程建設指標18.38萬平方米。XX年度,力爭完成建設15萬平方米以上,完工率達到81.69%以上。

3、做好新城區中心完小的規劃工作

做好新城區示範性國小的規劃工作,按照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標準,規劃總投資20660.76萬元,占地50465平方米,校舍面積29582平方米,在新城區建設一所能容納5000人左右的示範性國小。

4、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和項目,完成薄弱學校改造和標準化學校設備配置資金400萬左右,改善辦學條件,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實施好營養早餐工程

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抓好日常管理等各項基礎性工作,把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學生營養早餐工程作為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務求實效的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抓落實。進一步規範雞蛋的採購、存儲、加工、發放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市、縣的總體部署和安排,不折不扣地實施好營養早餐工程,適時組織實施好農村中國小生營養改善計畫,讓學生切切實實享受到黨和政府的優惠政策。

(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健全各級各類學校基層黨組織,創新組織設定形式和活動方式。發揮黨組織在學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不斷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領導學校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以抓黨風建設,促進行風、政風、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完善體現教育系統特點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六)促進教育系統穩定和諧。深入開展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在學校深入學習《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繼續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完善校園治安防控體系。廣泛開展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預防災害、傳染病、食物中毒以及應急避險和防範違法犯罪活動能力。加強學校安全防範,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糾紛,做好信訪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時化解師生反映的突出問題。繼續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校園和周邊環境綜合治理,淨化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