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清暉園導遊詞(東門入)

從玲瓏榭出來,步過曲折的小橋,進入沐英澗,入門上方是一套清朝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玻璃製品,分別被命名為“白雲晚望”、“大通煙雨”、“蒲漳謙泉”、“扶胥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歸”、“石門返照”,這八塊彩繪蝕花金片玻璃,是一套目前僅存於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玻璃製品。清暉園整個新園景區,裝飾門窗的彩繪玻璃都是清代套色雕刻玻璃製品,是當年嶺南玻璃業的工匠利用從義大利、法國進口的套色玻璃運用我國古代獨有的蝕刻、車磨、手繪工藝製成。這些玻璃製品只用於當年嶺南宦官達貴、富戶商賈所建的豪宅里,據說這門手藝已失傳,園內裝嵌在門窗上的套色彩繪玻璃,是經過十多年的苦心收集,大規模地套用在同一個庭院裡,可謂“後無來者”。如果說這套“羊城八景”玻璃巧在工藝,那旁邊的這套“四季玻璃”就巧在構思了。大家請看,這一排花格窗鑲嵌著彩色的玻璃:從綠色的玻璃看出去,外面花草青翠欲滴,有如楊春三月;從紅色的玻璃看出去,則有如烈日當天、大暑炎炎的三伏天;從黃色的玻璃看出去,園中樹木竟是黃葉滿枝頭,一片深秋景象;至於白色的玻璃,它使園中的一切看起來都象覆蓋了厚厚的一層霜雪,大家可有感到那一份隆冬的寒意呢?

步出沐英澗之際,各位朋友請不要錯過腳下看似平凡的地磚呀。這裡每一個分園的地磚都是用手工製成的泥磚,四個角上還刻有“清暉園制”這四個字。各位朋友,走在這些古樸的泥磚路上,你是否有一種特別的歷史感呢?

從沐英澗這邊的門口出去,也就是門樓的後面,是按中國古典園林“欲揚先抑”的手法設定了“暗八仙堂”,入門第一眼看到的是不太起眼的起屏風作用語的藍色陶瓷製品,是清暉園珍藏已久的清代石灣陶瓷“八仙法器圖”,是珍貴的文物,因此這個堂也就稱“暗八仙堂”。大家走出屏風,可以看到那一架金漆木雕的屏障以外就是清暉園的北門了。北園門樓的建築式樣是參照原清暉園正門,再放大兩倍而建。門樓上的金漆木精雕是由潮汕工匠所造,潮汕一帶木雕、灰塑工藝是廣東省內最有名氣的。等一會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由到門樓欣賞上面的金漆木雕,其絢麗、繁縟是典型的晚清藝術風格。

現在請大家跟我轉過右邊,看看這座晶瑩通透的玻璃屋——“紅蕖書屋”。紅蕖書屋位於全園的正北部,因為通透光亮,宜於讀書寫畫,所以以“書屋”名之。“蕖”指“芙蕖”,是蓮花的別稱,象徵品格高潔,中國文人常以之自喻。這個書屋的特色在於不砌磚牆,廊柱間全用隔扇組成,四周鑲嵌彩色玻璃,裝飾成滿洲窗風格,剔透明亮,用色鮮亮,予人清新脫俗之感,是突破中國傳統園林色澤風格的傑作。這些玻璃品可分上下兩部分進行觀賞,接近天花的上半部分,以不同的色塊組合成寶鼎、花瓶、水果等靜物圖案,類似於西方的印象派油畫,宜於遠觀。接近裙板的下半部分,在各種單色的玻璃上以精緻的線條色勒出竹石蘭碟、小橋流水、喜鵲登梅等景物,類似於國畫工筆,宜於近賞。

紅蕖書屋的確是賦詩賞畫、讀書品茶的好地方。遠的且不說,光是在這清暉園裡,就孕育了龍家爺孫三代“一門三進士”的佳話,他們也就是生活在清暉園的龍家五代中的前三代主人公: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再說,順德歷史上文化昌盛,名人輩出,曾出過三個文狀元,占廣東文狀元數三分之一。建縣前在南宋末年曾出狀元張鎮孫,是一名抗元英雄,順德定縣後曾先後出過兩個文狀元一個武狀元,他們分別是明代文狀元黃士俊、武狀元朱可貞,清代文狀元梁耀樞;此外,順德還出了文探花李文田,武探花胡經倫,以及“畫怪”蘇仁山、“詩書畫三絕”黎簡(號二樵)等等。我們前面也介紹過,黃士俊是清暉園第一位主人,李文田是龍家第五代主人龍渚惠的岳父。歷代主人家的才氣使清暉園成為當時名人舞文弄墨的聚會場所,這些人也為清暉園留下了豐富的字畫藝術精品。

書屋前邊一池碧水,遍植紅蓮,更與書屋的名號相應。水畔以蘇州滄浪亭石法,用黃石和本地的龍江石堆砌出五百羅漢群石,石間遍種野芋頭、野蕨、水葵、千日紅、龜背竹、美人蕉、石榴等植物,禪意與野趣共冶一爐。

走下書屋,來到已有一百年樹齡的芒果樹下的涼亭。這裡除了可在夏天憑欄欣賞滿塘荷花,也可以欣賞亭上壁畫的唐宋故事。一幅是“解語之花”,根據古書記載,唐王玄宗在太液池賞花時,指著身邊的楊貴妃對左右宮女說:“怎么樣?池裡的蓮花再美也比不上這朵‘解語之花’”,後來人們就以“解語之花”來形容美女。另一幅是“放鶴亭記”,此畫根據名篇《放鶴亭記》而作,畫中人物是蘇軾和隱士張天驥,兩人正對酒論國事。前面有一座小橋取名為“虎溪橋”,當年慧遠和尚“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且馴有一神虎,一日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寺,三人相談甚歡,道別時還一路暢談義理,意猶未盡,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橋,才過溪幾步,廟後山神虎大吼,三人恍然大悟,於是相視仰天長笑,小溪邊六角亭上的兩幅灰塑就是描述了這個故事。“虎溪三笑”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永恆的題材之一,如宋代人石恪作有《三笑圖》,蘇軾有《三笑圖書後》,黃庭堅《三笑圖贊》,當代最重要的山水畫大師傅抱石亦作有三款不同的“三笑”圖軸。就在“虎溪橋”不遠處,可以看到一棵形狀奇特的龍眼樹。它的主幹只剩下一層樹皮,被稱為“樹皮龍眼”,是一棵已超過200年歷史的古龍眼樹。不過它上面的枝葉卻茂盛蒼碧,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且每年都開花結果。各位朋友,大家還記得我前面介紹過的,在獅山之後和碧溪草堂畔的兩棵古龍眼樹呢?加上這一棵“樹皮龍眼”,它們就是清暉園中最有特色最有靈氣的三棵古龍眼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