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導遊詞

這是雁翎隊紀念館的序廳。迎面屏風上的照片是原新華社副社長、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委員石少華同志,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六進白洋淀所拍攝的照片,反映了白洋淀的旖旎風光。屏風西側的畫面是以淀區景色為背景,上面的歌曲是《雁翎隊之歌》;東北側,我們看到的是身姿矯健的雁翎隊員正嫻熟地駕駛小船划行在廣闊的白洋淀水面上。從畫面上,我們不僅看到波光粼粼的淀水,縱橫交錯的葦塘,而且欣賞到雁翎隊員的勃勃英姿。

現在我們來到第二展廳。這裡介紹了華北明珠白洋淀的總體情況(因在白洋淀綜合導遊詞中有介紹,此處略)。各位遊客,下面這個展室是以歷史圖片為依據,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抗戰爆發與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第一組圖片集中反映了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對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在盧溝橋上奮勇還擊的場面,以及北平、天津、保定相繼淪陷的情況。第二組照片突出反映了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情況,朱德同志號召全軍指戰員將抗戰進行到底,毛澤東同志撰寫了指導我國抗戰的《論持久戰》,八路軍東渡黃河,投身於保衛祖國的抗日鬥爭中去。第三組照片反映了我軍著名將領呂正操、孟慶山受中共中央派遣建立冀中抗日根據地。呂正操將軍任八路軍三縱隊及冀中軍區司令員,孟慶山任冀中軍區副司令員。從此,冀中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侵華日軍展開了一場盪氣迴腸的殊死鬥爭,而雁翎隊便是這場鬥爭中開展水上游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第五展室,我們懷著十分憤慨的心情看到侵華日軍在白洋淀製造的許多慘案。請看,這是侵華日軍在白洋淀決堤128處,致使千里田園變成汪洋一片,造成200萬災民無家可歸;這是侵華日軍在白洋淀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後被洗劫一空的水鄉村莊。日軍的暴行與他們書寫的"王道樂土"的標語形成強烈對比,這也正是對侵略者的無情諷刺。從展出的圖表中,我們看到日軍侵略者先後在端村、關城等地製造了一系列慘案。敵人的暴行,遭到白洋淀人民強烈反抗。在喇喇地村一名15歲女童被日軍堵在屋裡,奮起反抗,在其父與敵人搏鬥時,抄起菜刀砍下敵人的腦袋。像這樣奮不顧身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事例在白洋淀屢見不鮮,這為雁翎隊以後的成立和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第六展室的重點是雁翎隊的建立。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白洋定人民奮起反抗。為鎮壓白洋淀人的反抗,日軍於1938年秋以"獻銅、獻鐵"為由,強迫當地獵戶交出土槍土炮,這對以漁獵為生的獵戶來說,等於掐斷了他們的生命線,因而獵戶十分憤怒。針對這種情況,中共新安縣三區區委書記徐建、區長李剛義趕到獵戶集中的大張莊村,召集獵戶開會,揭露日軍收繳獵槍的陰謀,號召組織抗日武裝。當場有22名獵戶報名參加,並自帶槍排、大抬桿、火槍組成了由陳萬任隊長的抗日武裝。因為火槍和大抬桿的引火處易被水打濕,所以插上雁翎。又加上獵戶過去行圍打獵時,小船行駛像雁翎群飛翔的"人"字形,因而當時的縣委書記侯卓夫便為這支隊伍起名為"雁翎隊"。

  大家請看,這是大抬桿、火槍、槍排子和鷹排子,大抬桿、火槍射出的鐵砂,殺傷力極大,槍排子、鷹排子靈活快捷,是雁翎隊戰鬥用的武器和船隻。

  這些照片是雁翎隊初建時的幾位領導和隊員。當時雁翎隊員駐紮在蘆葦叢中,對這種生活情況,雁翎隊員的形容是:

  "天當被,地作床,蘆葦是屏障。喝的淀中水,吃的人民糧!咱是人民子弟兵,打敗鬼子保家鄉。"

  第七展室介紹的是雁翎隊水上戰鬥情況。

  雁翎隊成立後,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展水上游擊戰,伏擊日偽軍過往船隻,截斷敵人的水上運輸線。本展室的照片集中反映了雁翎隊員聽取上級指示,襲擊敵船、俘獲日軍以及對俘虜實行人道主義救治等活動的場面。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雁翎隊員利用戰鬥空隙時間進行軍事訓練的情況。他們練泅渡,搞演習,察地形,講戰鬥,不斷提高作戰本領。請看第一組照片是雁翎隊員實彈演練情況;第二組照片是雁翎隊員實施漁戰結合的情況;第三組照片是摸察敵情,為下一步戰鬥作好準備。

  第八展室詳細介紹了雁翎隊對敵鬥爭的另一條戰線--端崗樓、拔除敵人的據點。

サ腥嗽謁區不少村莊建起了崗樓,妄想遏制雁翎隊的活動。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雁翎隊以智取勝,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分化瓦解,裡應外合,端掉了敵人一個個崗樓,挫敗了敵人封鎖雁翎隊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