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導遊詞

邯鄲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內涵很深的文明古城。它地處河北省最南端,西臨太行山,南靠清漳河,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其城市為何取名"邯鄲",在《漢書》中還有過專門的記載: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故名邯鄲。悠久的歷史,蘊育了豐厚的文化,使邯鄲成為我國著名的成語典故之鄉。"邯鄲學步"、"胡服騎射"、"負荊請罪"以及"將相和"、"黃粱美夢"等這些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於邯鄲。邯鄲市內的著名旅遊景點除了邯鄲市博物館、武靈叢台、學步橋、回車巷、黃粱夢呂仙祠等外,還有我國建園最早、領導人題詞最多的烈士陵園--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今天我就帶大家參觀這座具有民族建築風格和園林藝術的我國著名的烈士陵園。

ソ冀魯豫烈士陵園,位於邯鄲市區中心區域陵園路60號,是為紀念八路軍總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晉冀魯豫軍區及一二九師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國防辦列為"國防教育基地"。我們可以這樣說: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籌備、修建和落成的過程,本身就描繪著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一二九師奉黨中央派遣,開闢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7年9月30日,在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率領下,由陝西出師抗日。10月初,先頭部隊進抵太原,19日襲擊陽明堡日寇飛機場,焚毀敵機24架。接著一二九師主力挺進太行山區,創建了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春,鄧小平任一二九師政委。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下轉戰華北敵後,開闢了石德、石太路以南,隴海路以北,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橫跨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共190多個縣,我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它以京漢鐵路為界,西部是連綿起伏的太行山,東部除泰山之外是富饒遼闊的千里平原,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四個戰略區。具有"表里河山"之稱,也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幅員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1941年7月18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在太行山成立,統一了全邊區的政權工作,推動了抗日鬥爭形勢的迅速發展。為了指揮華北抗戰,朱德、彭德懷、楊尚昆、左權率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進駐太行山區,使這一地區成為華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心臟和神經中樞。抗戰勝利後,劉伯承、鄧小平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該區成為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主要戰場和全國大反攻的重要戰略基地。1948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與晉察冀邊區政府合併成立華北人民政府,晉冀魯豫邊區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光榮使命。

ピ誚冀魯豫邊區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數十萬優秀的中華兒女,曾經歷了4萬次浴血奮戰,粉碎了日軍的野蠻掃蕩和蠶食,擊退了國民黨軍隊大規模的挑釁和進攻,消滅了數百萬敵人,在這裡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為了紀念這些革命烈士,1945年7月,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號召繼承烈士的遺志,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中共"七大"代表及延安人民代表舉行了"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並醞釀抗戰勝利後建立烈士陵園。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為建立陵園題了詞。委託參加大會的晉冀魯豫邊區代表轉交邊區有關部門。於是,建立烈士陵園便成了全區黨政軍民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1946年3月19日,晉冀魯豫邊區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在邊區首府邯鄲隆重開幕。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在大會上提出了建立烈士陵園的建議,被大會採納。3月27日,大會執行主席聶榮臻宣布建立烈士陵園的提案時,受到全體參議員的贊同和歡迎,討論通過了修建烈士陵園的五項辦法:"在邯鄲建立陵園,作為總的、代表性的陵園。主要紀念八路軍前方總部,一二九師暨晉冀魯豫軍區之犧牲士。……"並通過了有關決議。決議通過的當天下午,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副主席戎子和、參議會副議長邢肇棠、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副政委薄一波、張際春、參謀長李達等偕同全體參議員到邯鄲城南郊舉行破土奠基儀式,劉伯承挖了第一杴土,並發表了講話。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的領導下,組成了由劉伯承、楊秀峰、邢肇棠、張際春、薄一波組成的"籌建委員會"。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自1946年始建至1950年落成歷時四年,在那戰火不斷,物質及其匱乏的時期,想要建造宏大的烈士紀念建築物是十分艱難的,陵園始建不久,國民黨軍隊對各解放邊區發動了全面進攻,陵園建築物在戰火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1947年初,為回響晉冀魯豫中央局提出的"一切為戰爭,一切為前線"的口號,陵園主要工程停建。1947年春,在革命勝利的凱歌聲中,陵園恢復全面施工,2月5日,華北人民政府民政部來函:決定將左權遺骨移葬陵園,園名暫定"人民解放軍陸軍一二九師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並請朱德題字。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南院於同年由晉冀魯豫軍區修建,後歸烈士陵園統一管理。1950年,烈士陵園主要建築竣工,中央決定左權將軍靈柩移葬與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落成典禮於1950年10月21日同時隆重舉行,《人民日報》刊登了"邯鄲烈士陵園落成典禮暨左權烈士等移靈委員會"啟事。會上,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長謝覺哉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講了話,解放軍總政秘書長魏傳統、華北軍區代表張南生、西南軍區和第二野戰軍代表姚繼鳴、河北省人民政府楊秀峰等發言,邯鄲地市黨政機關、學校、部隊和烈士親屬五千餘人參加了大會。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羅榮桓及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交通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最高人民法院、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婦聯等單位與個人送來輓聯。

ソ冀魯豫烈士陵園的建設和發展是在眾多我黨我軍重要領導人的深切關懷和指示下,在邊區人民的血汗澆灌下,在解放戰爭中的烽火中進行的。朱德在建園伊始,就再三叮囑,要建設好陵園,讓烈士安息,生者緬懷。1947年朱德來園,為陵園建設作了具體指示,看到建園的廣大幹部職工非常辛勞,於走後寄來二百萬元(冀鈔)作為獎勵,陵園職工萬分感動,後來用這筆錢修建了左權將軍紀念館前的"朱德橋"。陳毅多次來陵園小住,寫下了"往來邯鄲道,數度謁陵園。光輝照環宇,成仁齊聖賢。大眾歌聖德,英勇足世傳。遺愛般般在,勿忘締造難。"的感人詩句。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視察我國南方的歸途中,在邯鄲下車,專程來園參謁。周恩來總理與鄧穎超一行於1959年6月來陵園參謁時,周總理對人民英雄紀念墓及"四八"烈士閣都提出了改進意見,後陵園工作人員依照總理提議改建了人民英雄紀念墓,修繕了"四八"烈士閣。紀念墓前兩組"八路"和"民兵"的雕塑是用晉冀魯豫軍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遺留下來的一億元舊幣而修建的,其意義深遠。1953年,在劉伯承的幫助下,從南京中山陵起來各種松柏三百六十棵,美化了園貌。1954年,西南軍區政治部將烈士血衣中的積留款一億元(舊幣)匯來,後又贈我園繳獲敵人的各式武器五十件。另外,廣州市長朱光於1958年贈花卉一車廂、楠木祭桌等。社會各界的贈予和領導人大量的題詞,極大的豐富了陵園的館藏。至今已有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14件,三級文物3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