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寨景區導遊詞

地殼中有開採價值的礦物豐富集形成礦產資源。靈壽縣的礦產豐富多樣,金屬有鐵、錳、銅、鉬、鉛、鋅等;非金屬礦有雲母、石英岩、重晶石、黃鐵礦、磷礦、鉀長石等;建築石材有大理岩、花崗岩、輝綠岩、輝長岩、橄欖輝岩。貴金屬有金、銀,稀有礦產有矽線石,放射性礦產有鈾礦。請看標本展示台所陳列的實物標本。

第四部分 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松濤華林漫山

五嶽寨景區山高、水清、土肥,適於多種植物生長,這裡的植物有明顯的垂直分帶規律,地面標高2000米左右是亞高山草甸,生長著沙打旺、胡枝子、紫苜、白刺花、披鹼草、老芒麥、紫羊茅、纖鵝毛觀草等;標高1500---1800米中山是白樺林、紅樺林、落葉松等闊葉混交林;標高800---1500米山麓地帶生長油松、雲杉、毛白楊、椴樹、六道木、櫟木、楸樹、核桃、軟鵝耳櫟等喬灌木。山上還有黃芪、黨參、大黃、黃芩、黑紫胡、手參等藥材,山坡生長杜鵑、蘋果蕨、紅綠草、翠雀花(鴿子花)、紫花地丁、宿根亞麻、迎春等花卉植物。五嶽寨還有獨具特色的連理楊樹。

標高800米以下還有刺槐、山桃、山杏、黑棗、柿子、獼猴桃等林果布滿山間。

這裡展出的僅是五嶽寨的部分植物實物標本。人們感嘆:靈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無愧省會後花園。

大家看過博物館後,我們一起去觀賞古、險、奇、秀的五嶽寨風光。

旅遊西線: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銀河峽瀑布景區,本景區環形路線長1.5公里,主要景觀是斷崖奇峽和深澗飛瀑。沿途看到的景點主要有餘才石、洗子潭、觀音洞、通岳峽、連天飛瀑、觀景亭、燕趙第一瀑、直至五嶽寨主峰。

余才石

這是山體崩塌滾落的變質岩巨石,經多年風化、冰蝕磨光了稜角形成的。後來人們編成了神話,說是女媧娘娘、鍊石補天剩下的多餘的巨石。還有人觸景生情留詩一首“生在深山不用雕,性自剛強氣自高,補天有才恨無用,流落風塵人逍遙”。實際上這塊布滿五彩花紋的巨石,正是28億年來,成岩變質作用的實物見證

洗子潭

是余才石後面的小水潭。

白馬崖——觀音洞

是因為崖下面有一塊形如白馬的岩石。崖高117米,長500餘米,有片麻岩和角閃岩組成。白馬崖半腰那座廟是觀音洞,洞前只有一線小路通崖頂,十分險要。抗日戰爭時期下邊村里曾住過邊區報社,有一次日寇進行掃蕩,有個八路軍女戰士被逼到崖頂,她寧死不做俘虜。縱身跳崖犧牲,所以人稱“烈女崖”。

通岳峽

距生活區600米。因該峽谷直通五嶽寨而得名,是沿大斷層裂隙形成的障谷,全長2000米。300米高的懸崖橫空而立,使得峽谷內終日不見陽光。即使悶熱難耐的暑季,中午溫度也超不過19℃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人間仙境。峽谷內蒼翠欲滴|、清靜幽雅、溪水潺潺、鳥語花香,除連天飛瀑、洞天險窗、一線天等引人入勝的景觀外,“六月冰”堪稱一絕。冬季全峽封冰,厚盈數米,高達數丈,垂銀掛玉,晶瑩剔透,陽曆6月消融未盡,遊人揀而食之,甘甜冰涼,其樂無窮。

連天飛瀑

位於五嶽寨通岳峽內,大家抬頭遠望,可見一條瀑布自峽谷的頂部流淌而下,如醉龍狂瀉、搖頭擺尾、奔騰咆哮,全長2000餘米,分七級八疊,每級有數十米的落差,還有道道彩虹環繞,艷麗非凡,在瀑布下觀望,猶如一條白色綢帶凌空飛降,帶著一種詩意的朦朧,又帶著一種神聖的使命從天上降落人間。

觀景台

讓我們拾級而上,一面欣賞通岳峽的奇險,遙望連天飛瀑的壯麗;不知不覺登上了觀景台。站在觀景台上,五嶽寨的秀美盡收眼底。實際上它是欣賞燕趙第一瀑的最佳地點之一,所以又有人稱觀瀑亭。 燕趙第一瀑

華北最大的瀑布之一,是本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瀑布落差110米,水源豐沛,一年四季長流不斷,最大水連寬度達30米,抬頭仰望,似一幅白綾從天涯相接之處飄灑而下,水流如注、氣勢磅礴,似千軍萬馬,奔騰咆哮。“五丈以內尚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煙”是該瀑布的真實寫照。烈日炎炎的夏季,絲絲水霧隨風飄蕩,即使你站在距瀑布百米之外,依然有置身於濛濛細雨之中的愜意感覺。

五嶽寨松海

松海是五嶽寨的一大景觀。青松蒼翠、古木參天、林濤如海、無邊無際。在這裡落葉松、油松比比皆是,觸手可摸。置身其中、綠蔭遮日,鳥鳴如歌。山風吹來時發出浪濤一般的聲響,洶湧澎湃,瞬間你已經被淹沒在著波濤聲中。林中遍布著杜鵑花、錦帶花、燈籠花、百合花、丁午花、山藥花等。把松海裝點得絢麗多彩。

鴛鴦石

在白樺林附近,游路邊的山峰頂部,抬頭仰望,兩塊巨石狀如鴛鴦相依相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仔細觀之,就連羽毛的紋路也不無貼切。這是變質岩中深色礦物與淺色礦物相間排列,有的礦物容易風化,形成溝槽,有的礦物堅硬凸出出來形成的生動逼真的象形石。

五嶽寨主峰

大家穿過林海,環繞群山,讓我們向五嶽寨主峰,海拔1946米的小泰山進發。五座山峰

危兀並立,高聳入雲,且形態奇異、各具特色,在當地有“小泰山”、“小華山”、小衡山“、“小嵩山”、“小恆山”支撐。僅十幾米的頂峰岩石平台,三面臨萬丈絕壁,奇險無比,在這裡聽松濤、觀日出都是一絕。站在峰頂居高臨下,極目四望,無遮無攔,蒼茫中天地一色,千山萬嶺盡收眼底,廣源大川一覽無餘,道道峰巒如群龍聚首匯於腳下,層層丘陵掀浪弄潮湧向眼前。光照出碧綠金黃顯得妖嫩蒼翠,遮蔭的地方則若綠若蘭一派濃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在這裡顯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