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坡百里峽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非常歡迎各位來野三坡百里峽觀光遊覽,我是導遊員XXX,這次旅遊將由我為您提供導遊服務,衷心的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與配合,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在進入景區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百里峽的基本情況: 

這是一張百里峽全圖,三條紅色主線代表百里峽三條迂迴曲折形如鹿角的峽谷,即蠍子溝、海棠峪、十懸峽,總長105華里,故稱“百里峽”,在百里峽景區遊覽有以下幾條路線可供您選擇: 

一、單程遊覽。三條峽谷都可以分別遊覽。 

海棠峪是百里峽最具特色,也是景點最集中的地方,有老虎嘴、一線天、金線懸針、回首觀音、天橋、天梯(棧道)和索道,游完主要景點,需要時間一個半小時左右,往返路程12華里。 

您若是以前來過百里峽,我便向您推薦我們正在開發的蠍子溝這條峽谷,往裡走600米就到龍潭映月景點,再往裡還有摩耳崖、鐵索崖、大青崖等景點,原始特色濃郁,突出了“野”的特色,正待開發。 

十懸峽景點有抻牛湖,弧形懸崖構成的“不見天”、靈芝山“水簾洞”、令人費解的“怪峰”、擎天玉柱等景觀,到天梯棧道往返14華里。 

二、小環遊覽。 

主要是從海棠峪游至天橋,爬上下2800級的環保天梯棧道到十懸峽,繞回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漢城堡,全程16.3華里,需4個小時左右。 

三、大環遊覽。 

大環遊覽路途較長,也是海棠峪和十懸峽這兩條峽谷連通。 

主要路線是:從漢城堡出發游海棠峪至天橋,然後爬棧道到天亭,沿山路上山,到達百里峽最高峰——望京坨。上山後沿二郎擔山,冬至開光洞等景點出十懸峽回到“漢城堡”,需要最少8個小時的時間,路為40華里左右。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漢城堡,這是一座仿漢建築,它採用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建築風格,是為了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空城計”一齣戲所建的外景,現以成為我們出入景區的顯著標誌。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百里峽景區內,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兩個山脊之間有一石人仙官,這就是進入百里峽景區的第一個景點“仙官指路”,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是由於岩層中發育多組裂隙(地質學上稱為節理),經後期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在“仙官指路”右邊的那條峽谷就是蠍子溝,因溝中遍生蠍子草而得名,蠍子草屬於蕁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當人畜觸碰其葉,就像蠍子蟄了一樣疼痛,但半個小時後疼痛便會自然消失了,溝內有龍潭映月、鐵索崖、摩耳崖等著名景點,令人望而生畏、嘆為觀止。 

為了節省您的體力和時間,我們為您準備了環保電瓶車和雙人騎腳踏車,這段路程為4華里,票價分別是:電瓶車5元/人,雙人騎腳踏車10元/輛。 

在我們深入了解百里峽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野三坡: 

野三坡位於河北省淶水縣境內,處於太行山與燕山交匯之處,總面積520平方公里,距北京市中心僅10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一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因此,被北京市民形象的稱為“北京的後花園”。 

這裡交通非常便利,國道、省道縱橫交錯,南接112線、保野路,北連108、109國道,京原鐵路橫貫景區,兩座標準的中間站可方便遊人出入,形成了聯通北京、天津、太原、保定、石家莊等大城市一個發達便利的公路、鐵路網路,真可謂是“條條大路通三坡”。 

野三坡自古以來就有“世外桃源”之稱,但為什麼叫野三坡呢?“三坡”是由於這裡的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增高,隨著地勢的不同,氣候也有所變化,人們習慣上稱為三坡,那為什麼三坡前面又加了一個“野”字呢?據《涿州志》記載,在明朝初期的時候,燕王朱棣興師掃北,所到之處燒殺搶奪,路經野三坡奴才嶺,發現這裡的野獸松鼠在捧食松果,燕王龍顏大悅說:“獸且歸順,況人民乎。”就是說這裡的野獸都這么歸順於我,何況這裡的人民呢?於是下令免除了三坡人民的丁糧,徭役。“松鼠討封”這個故事便在當地廣為流傳。但是清兵入關以後,便免除了這一優惠政策,激起了三坡人民的不滿,他們更加崇敬明朝,便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號。於是清政府便下令不許這裡的人民參加科舉考試,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三坡人民便組織起來實行自治,推舉德高望重的“老人官”來管理坡內的事物,《涿州志》稱這種老人官制是“實開民選之先列,獨樹自治之先聲”。傳說有一次康熙皇帝上五台山尋父,經過三坡受到這裡的人民的阻撓,康熙非常生氣,就說這裡是:窮山惡水,野夫刁民。野三坡的“野”字由此而來,顯然這個“野”字是封建帝王強加上去的,其實這裡的人民是非常勤勞純樸、善良的,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就是平西抗日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三坡人民積極抗戰支前,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和犧牲,湧現出了雞蛋坨五勇士跳崖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留有保存完好的劉家河烈士陵園,曾在這裡生活、戰鬥過的聶帥及楊城武、肖克將軍都給予了野三坡高度的評價。

張家口旅遊導遊詞 ·山海關導遊詞 ·秦皇島祖山導遊詞 ·北戴河導遊詞 ·角山導遊詞

建國後,三坡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發展生產,但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生產力發展非常緩慢,人均收入不足70元,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1984年,當時任淶水縣文化局副局長的王寶義老先生,為了幫助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率領一班人馬來野三坡進行考察,在上級主管部門和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他克服了資金短缺、經驗不足等困難,終於使野三坡這個沉睡了千年的金娃娃得以甦醒,並茁壯的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