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洞森林公園導遊詞

神泉:您聽到前面的流水聲了嗎?這是一個山泉,有200餘米長,深兩米多。清清的泉水流之不盡,取之不竭。據有關專家鑑定,這裡的水含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長期飲用可以延年益壽,防病健身,洞中神仙就是飲用此水的。我們這裡有句俗語,叫做“神泉仙水喝一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龍舟:您看這像不像小船?這高高聳立的桅桿,層次分明的船艙,還有忽隱忽現的幾位神仙坐在上面,神仙艙中坐,笑迎四方客,這就是洞中神仙進進出出所用的交通工具。

龍爪:這塊垂下的鐘乳石,奇特無比。你看,它像不象巨龍從空中伸出一隻兇猛的爪子,要掃人間不平事。站在龍爪下面看,它又像猛虎的上齶,其中的牙齒鋒利無比,仿佛又置身於虎口之中。

琵琶女:你看,這個由純淨的碳酸鈣形成的鐘乳石,多像一個美麗的仙女懷抱一把通體透明琵琶在演奏呢 !之於她彈的什麼曲子,仙府之中嘛!一定是仙樂,可惜我們凡人是聽不懂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沒聽懂,才寫道:“千呼萬喚使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您看,在她的旁邊的這塊鐘乳石,又像大海中的一隻烏賊,也有人說它更像一頭大象,不過,說它是大象的話,那么它的鼻子是不是多了一點呢?因此,我們又叫它“多鼻象”。

我們在此仙府之中行走,不免要走過許許多多的奇路和仙橋。現在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就是一座較大的仙人橋,到這裡我們已經遊覽溶洞的三分之一深度。

廣成子臥室:這間能容納二、三十人的石屋,可謂是洞中之洞。相傳這是神仙廣成子的臥室,它和我們居住的地方是有區別的,您看它的門是朝下開的。廣成子長的到底是什麼樣子?眾說紛紜,恐怕只有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才見到過他的真容。如果,那位有興致要進去看的話,廣成子一定會賜給你滿身的“黃金”----那就是黃泥巴。

初一的月亮:來到這裡,我們駐足細觀,面前的這一景觀,您看它像不象當年黃帝出征時所乘的黃羅傘。您可以站在它的正下方,臨時領略一下當年黃帝威風凜凜,東征西殺的感覺。您再抬頭往上看,由於該洞是一條地下暗河,經過雨水的沖刷就形成了這個圓圓的鏇渦,您看,它的邊緣部分多像一個彎彎的月牙兒,我們則稱它為“初一的月亮”,現在就讓我們踏著初一朦朧的月色到前方去尋找十五的月亮。

破天松:大家都知道,松樹是長壽的象徵,我們有一句俗語叫做“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松”。您看,它上連天,下接地,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高,有多大。那茂密的松針,像一絲絲綻開的銀白色的線菊花,恣意地閃耀著光芒,絢麗跳動,令人目眩。由於它的高大,才有仙人的到來。人在地,仙在天,仙女下凡到人間。你看,在它的枝丫處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在歇腳呢!,她是從九天飄然下界來游神仙洞的,讓我們與她結伴而行吧!

授道廳:這個大廳叫授道廳,是廣成子向黃帝講授道術的地方。廣成子是一位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曾十三次轉世人間的巨仙。他的真容已被飄然墜下的帷幕擋住了!那個高大者就是黃帝,他和各路神仙屈膝而跪,正在虔誠的聆聽廣成子傳授修身之道,我們可能聽不到,該是撫萬民,救塵世的良方吧!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乳石的四個分類:從上向下的叫石鐘乳;從下向上的叫石筍,上下連線的叫石柱;周圍大面積部分,我們稱之為石幔。

你再看那些影子,身佩寶劍,威風凜凜,無論春夏秋冬,都始終站在這裡,它就是廣成子的守門大將,無論何時,他都堅守自己的崗位,歷行自己的職責。“如影隨形”這個成語,就是在這兒造出來的。

神龜:這是它巨大的背部,這是它的前爪,這是它的頭部,摸一摸神龜頭,保您一輩子不發愁。

玉女績線之台:南方的鐘乳石顏色是青紅相間的;我們這裡卻是青、紅、黃、白四種顏色交映爭輝,遠遠望去,宛如仙女織出的一幅彩色錦緞在隨風飄動;仔細看,這位是正在紡織的仙女,金黃的頭髮,高高的鼻樑,還具有法國女郎的風采。她的後面,還有三個相互簇擁的小仙女,不知是在學習紡織技術呢,還是在欣賞這七彩錦緞呢?,再看它旁邊,這位體態肥大,方面大耳,爬在上邊的便是《西遊記》中的豬八戒。由於它凡心不死,看到這位美麗的仙女,再也沒有出去。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他正在這裡欣賞,猛然看到大家的到來,就隨手拉起七彩錦緞蓋在身上以遮住他那醜露的面部,匆忙之中把它的耙子丟在了外邊,這就是他的釘耙!

神龕:這個洞穴是神醫的居室。相傳,神仙有病時,都是來此求醫的。如果我們哪位遊客有什麼祝願,也可默默的祈禱一番,神仙一定會賜給你福音,保佑你一生平安!

貝多之海:仙界中到底有多少神仙呢?有人說,這洞頂上的小坑穴就是神仙的臥室,有多少個坑,就有多少個神仙,若真是那樣的話,這洞中的神仙恐怕就難以計數了。

乳獅尋母:這頭乳獅,就是洞口那頭雄獅的孩子了。您看它蹲于山巔之上,伸長著脖子,仰著可愛的小臉,正在貪婪地欣賞那兩朵含苞欲放的馬蘭花。單純的乳獅啊!它怎會體諒到它母親的那份兒“盼子心切”的苦衷呢?

倒掛金鐘:這口高高掛起的金鐘乳石和下面小巧瑩潔的石筍雜然紛呈,據說每一百年才跳動一次。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從入洞求道,到修道成仙歷時三百六十年,靠的就是這口金鐘記時。至於它什麼時間會鳴鐘報時,那可說不準,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