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普光禪寺導遊詞(牡羊古剎)

(牡羊古剎)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景點叫普光禪寺。請大家抬頭看,這座大門上方的匾額為何寫著“牡羊古剎”呢?相傳500多年前,這一帶森林繁茂,古木參天,小地名叫牡羊山。早在宋代,道家便在此建高貞觀,但規模很小,不成氣候。到了明代永樂年間的一天,駐永定衛指揮使雍簡在這山坡上看見一群牡羊,便騎馬追趕,不料牡羊一下鑽入土中,他感到十分奇怪,便命人挖掘,竟挖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銀子。他把這件事奏明當時的永樂皇帝,皇帝大悅,敕命就地取材建寺,並賜名普光禪寺。後來,一些官宦豪紳藉此風水寶地,紛紛仿效,先後在這一帶建起了嵩梁書院、城隍廟和文廟等古建築,統稱為牡羊古剎。“剎”是梵文音譯,指佛塔、佛寺。普光禪寺屬於牡羊古剎建築群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普光禪寺古建築群在1959年被省人民政府頒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據考證,該寺比北京故宮早建7年,比武當山金頂早建3年。普光禪寺屬佛門五宗之臨濟宗,原管轄本境80餘座佛寺200餘僧侶,常住僧侶達50多人。1919-1943年,曾先後六次在這裡舉行龍華大會,湘、鄂、川、黔數省近千名教徒在這裡摩頂受戒,故有江南名剎之譽。全寺占地面積1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採用傳統斗拱和藻井結構,設計精巧、宏偉壯觀,由大門山、二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羅漢殿、觀音殿、玉皇閣、高貞觀、武廟、牌坊等組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群。具有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築風格和特點。同時,集結構學、力學、文學、美學、風水術、建築學之大成,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於一體,是古代勞動人民超凡智慧的結晶,在建築和宗教方面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大山門)這大山門上有四個燙金大字“普光禪寺”,據說是乾隆皇帝的御筆,左右兩邊耳門分別題著“慈雲普護”、“覺路光明”,按佛教的理解是佛法無邊,庇護眾生;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一旦覺悟便前途光明。寺門為什麼又叫山門呢?歷代名寺古剎,大都藏於深山之中,“天下名山僧占多”,進了山就等於進了寺,所以寺門又叫山門。這大山門裡面站立著兩個守鬥神,稱為哼、哈二將,閉口者為哼,張口者為哈。

(二山門)在二山門裡供奉著四大天王,是佛祖釋迦弁尼的外將,又稱四大金剛。手持琵琶者是東方持國天王,持劍者是南方增長天王,手纏蛟龍者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持寶傘者為北方多聞天王。四員護法神將,威風凜凜,恪盡職守。請大家仔細瞧瞧,值得稱奇的是四大天王的法寶,琵琶無弦,寶劍無鞘,蛟龍無鱗,寶傘無骨,是什麼原因呢?按照佛經解釋,琵琶上弦會地動山搖,寶劍入鞘會盜賊四起,蛟龍有鱗會興風作浪,寶傘上骨會天昏地暗。反之,則可安享太平盛世。又有一種說法是寶劍有鋒、琵琶有調、傘能遮雨、龍蛇有鱗,隱喻“風調雨調”,國泰民安。

女士們、先生們,有了哼哈二將門,四在天王把關,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地信步在這佛門淨地,去感受漸離塵世的超脫了。

(大雄寶殿)正殿大門上有楣有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巨匾。“大雄”是佛祖的德號和尊稱。殿前檐柱上雕有兩條金色盤龍,張牙舞爪,叱吒風雲。據《永定鄉土志》載,清雍正年間,寺內一僧人被派往對面的天門山執事,兩地路途較遠,且崎嶇難走,可他很快辦完事回來了,眾僧都覺得奇怪,問其原因,他說是騎這條龍往返的。傳說信不信由你,這兩條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卻是不假。大家再仔細看這門扇上刻著許多人物故事,是佛教里的一些典故,如唐僧取經、鑒真東渡、順治皇帝出家、李自成愛將野佛到天門山修行、懷素寫蕉等。還有門上的浮雕把釋迦弁尼從出生到成佛的全過程描繪得淋漓盡致,是其它寺院能比擬的。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尊金佛像,叫三世佛。正中間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弁尼,又稱佛祖;東側藥師佛,西側阿彌陀佛。

在大雄寶殿東西牆壁原有兩塊水磨石碑,磨製精細,光滑如鏡,每當明月當寶,石碑反射月光照影,大殿一片銀輝,故有“月點燈”之說。又因設計詭奇,常有清風拂地,一年四季大殿地面吹得乾乾淨淨,“風掃地”由此得名。“月點燈”與“風掃地”是普光禪寺引人入勝的奇景之一,它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光學、建築學的深刻領悟和科學套用。可惜“月點燈”因石碑丟失而不復存在。大雄寶殿是普光禪寺的核心建築,單檐歇山頂,通寬26.5米,進12米,高9米,全殿5間共365平方米。不知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大殿內外為何這般寬敞明亮,這多虧頭上的六架梁和斗拱。斗拱是我國建築傳統建築造型的主要特徵,它有逐層挑出支承荷載的作用,可使屋檐出挑較大,既易於採光,又有裝飾功能。在大雄寶殿背面有三個菩薩,中間有觀音菩薩男身像,在過亭兩側有水、火二池。無論大旱乾渴,水池四時不涸;火池雖大雨滂沱,池中滴水無存,與水池相得益彰,成為普光禪寺又一奇觀。

(羅漢殿)大家看,殿兩側十八羅漢有的滿臉慈祥,有的呲牙裂嘴,有的張口大笑,有的雙目怒視,各具形態,栩栩如生。羅漢是古印度語,指已滅一切煩惱應受天人的供養者,永遠不再輪迴,並弘揚佛法,他是佛教修行的一種低於菩薩的果位,佛、菩薩、羅漢三者之間的果位雖有區別,但同是修成正果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