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新樂遺址導遊詞

請進第二展廳。二展廳展出的是新樂石器時期的中晚期文化。壁畫上男耕女織,打魚狩獵。原始新樂人的生活已由單一的打漁狩獵生活向多元化發展。生活開始變得富裕。氏族社會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期。這是黍、黍皮、黍殼,為了讓人們知道黍是什麼東西,工作人員特意從外地購進一些來,供前來參觀的人們觀賞。這是偏遠堡的陶罐、石器、石刀、石斧、石錘、石杵,它們體現了北方原始農業的特點與中原晚期文化類似。它又比中原的仰韶文化早了1000多年。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石刀。它叫瓮棺,原始人除了用它盛放物品外還用它來做葬具。人死以後就用它裝屍體。人這么高大,一瓮棺是裝不下的,於是人們就用兩個瓮棺,一個裝上身,一個裝下身。我們可想而之,在新石器時代親手燒制這么大的容器,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後我們來看一下紡織器具。這是紡輪。它的上面還有小孔是用來穿麻,紡織器全部是用石頭磨製而成的,那是麻線。紡織技術在7200年前就已經誕生了,新樂人有了自己的紡織產品,可見新樂的源遠流長。文物部分到此我們參觀完了,縱觀整個展廳里的文物,我們了解到,瀋陽和全國一祥,則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代,人們就發明了精湛的木雕雕刻藝術,煤精雕刻藝術,創造了磨製石器採用的切割法。瀋陽新樂人勤勞勇敢,有著高度的智慧。

下面我們去北區參觀。這是一塊象徵新樂文化的石碑,請看中間部分,它叫斜口器是瀋陽新樂人用它移植火種和去黍皮殼的。今天,人們為什麼又將它做為一種象徵而立在這裡呢?答案是不是和母系氏族社會的某些特點有關呢?請看這兩邊的這兩個石球,它們是仿造我們剛才看到的煤精球製成的。它告訴來這裡參觀的人們:新樂文化和中原文化一佯是我國重要的文明發源地之一,我們現在去看出土文物最多的二號房址。二號房址和這裡仿造的四十多座原始人建築一祥,都是半地穴式,下面深約有40厘米,房址全都面朝東南,地面是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房子中間由圓木做支柱,支撐整個房頂。屋頂呈三角形,茅草覆蓋,屋與屋相隔不過三五米,卻都在不到五千平方米的見方內,它是我國木結構最旱的建築之一,為什麼房子會挨得這樣近又這祥集中呢?從屋址內堆積的情況看,專家認為瀋陽新樂人已在此定居了許多年。房子在使用一定程度後已經破爛不能使用,便把它遺棄了,改做了“垃圾箱”。請各位隨我一同進入裡面去看一下。二號房址占地面積約有95.64平方米,由50根立柱支撐。屋子這么大是氏族開會、議事的揚所,在這裡一共出土的540件文物,有陶器、煤精製品(包括玉器,用瑪瑙製成的細石器)、石器、骨器、碳化穀物(黍)、石墨、赤鐵礦石等,全部是7200年前的原始人的遺物,中間大坑呈橢圓形是原始人用的大火膛。前面那個小坑是小火瞠。西北角還有個洞穴與地面垂直,長約50厘米,深約15厘米,寬約40厘米,裡面裝有陶器,在西南角還有一片燒土,這就是原始人傾倒的垃圾。到此各位不禁要問:這洋多的丈物又如何保存的呢?屋子裡面的人又都跑到哪裡去了呢?答案卻是一場大火。據考古專家考證,是一場大火毀滅了他們的家。房倒屋塌,森林毀滅,所有的人都逃了出去。於是便將這些物品埋葬了7200多年。瀋陽新樂人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另尋出路去了。1973年6月,在大規模的挖掘中這些文物才得以重見天日,供來這裡的遊人觀賞探討。它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歷史深遠博大,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是我們瀋陽人的驕傲。在這裡還要提一下是我們腳下的黃土崗,它與我們的城市地面垂直高度9.6米,相對高度為五到十米。就在這條長約幾公里的黃土崗上,矗立著瀋陽乃至全園、世異聞名的景點:北陵和東陵公園,還有著名的無垢淨光舍利塔。為什麼這么多的景點會在這條土崗上呢?傳說這裡是“龍興之地”。意思說真龍天子是從這裡興隆起來的。大清王朝的皇都在瀋陽,努爾晗赤的墳在這條土崗上。他的兒子皇太極在北陵狩獵時也看好了這條土崗,並將自盡的墓址選在了這裡。由此看來大清朝幾百年的歷史是不是和這條被稱為“興龍之地”黃土崗有關係呢,目前還無從考證。下面,大家可以隨意觀賞瀏覽,半小時後在門口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