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導遊詞

《西廂記》約完成於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間,其生命力不僅在於它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而且從正面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稱得上是“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流傳廣泛,刻本最多。僅明代刊本就有60餘種,有徐文長、徐士范、王伯良、凌濛初、閔遇五、金聖歎、毛西河諸家為它校注過,又有李日華,陸天池的“南西廂記”,以及其他文人歌頌西廂故事的作品。明清時期還出現過很多《西廂記》的“翻”“續”之作的,但其社會意義不大,藝術成就不高。新中國成立後,《西廂記》的研究更是呈現蓬勃的新氣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種研究論著不斷湧現,並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專家。在我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之中,《西廂記》已成為獨立的一門學問。

《西廂記》不僅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也是世界文藝中的瑰寶,在中國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問世,比世界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不朽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早三個世紀。因此,即使把《西廂記》置於世界文學發展史來考察,它的出現也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奇蹟”。18世紀末,《西廂記》和《水滸》、《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偉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統文學尖銳對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評價。新中國成立後,它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現代各主要劇種中,幾乎都有有關《西廂記》的劇目,而且在國外出版和上演,贏得了國際友人的熱烈歡迎和讚譽。

一千多年來,〈西廂記〉所選用崔鶯鶯與張生戀愛的故事題材,曾以小說、詩歌、說唱、戲劇等多種文學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一再出現,幾乎是不間斷地流傳著,直到今天依然為人們所熟知,影響到今天各種地方戲曲、小說、說唱等,甚至影響到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