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導遊詞

按佛教經典來理解,佛陀留下的靈牙,會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長出細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記載玄奘法師在西天印度曾朝拜過佛牙,其佛牙長三寸、油浸鮮亮、熠熠生輝。

依據佛教經典和歷史記載,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珍藏的兩顆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澤、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經典記載相一致。正如台灣大德高僧,非洲佛教導師慧禮法師所說的那樣:“建塔之前,必先有登地大菩薩應現於世,以種種方便,呼引眾生,始能建塔”。

《詩經》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一雙佛牙,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如高山、如景行(大道),要瞻仰,要身體力行。臨應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對於每一個朝聖者來說,生命的意義不正在於此嗎?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木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山西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在省會太原,位於濱河西路的山西博物院,其內結構設計原型便來源於應縣木他的外形輪廓,二、三、四層的護欄為累疊的八角形制,頂部同樣使用了八角攢尖式作為自然採光。佛宮寺釋迦木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山西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