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導遊詞(三)

獅子山

文殊廣法天尊與太上老君經常在綿山探討道學。唐代有人曾見二位老者,一穿白,一穿黑,對坐山上,侃侃而談。待接近時,二老者倏然隱去,只看見天空中飄起一白一黑兩朵祥雲。在二仙對談時,文殊的坐騎獅子蹲在山上,因而該山形如臥獅。

載馳載驅牌樓

介休北賈侯家是清代著名晉商之一。康熙年間,侯家尚未發跡時上綿山大羅宮財神殿祈拜神靈保佑。經過幾代人的經營,至光緒初年,侯蔭昌的票號遍布全國50多個城市,資產達七八百萬兩,居全國票號之首。侯蔭昌上綿山謝神靈保佑之恩,重修財神殿,並新建牌坊,並請名士題寫載馳、載驅匾額。

救苦天尊殿

三國時,群雄逐鹿,連年混戰,原始鬼魂也乘機出沒人間騷擾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將手中拂塵一揮,使鬼魂消散。百姓抬頭一望,只見一九頭青獅上馱著救苦天尊,再看一位戴官帽的神仙帶領十八神將收了鬼魂。原來是太一救苦天尊領城隍及十八陰司傾城出動。後人便自發捐資修建了天尊殿。自那以後,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治理鬼魂,使百姓安寧的說法。

這裡中央坐九頭青獅的為“太一救苦天尊”,兩側為五方接引童子。傳說救苦天尊,千處有求千處應,尋聲趕來,救苦救難,所以又稱“尋聲救苦天尊”。他有放百億瑞光,照亮幽冥地獄,拔度地獄亡靈,使他們解脫罪孽投生轉世的法力。右側牆壁上有救苦天尊施展法力,救助苦海遇難眾生的畫面。左側為救苦天尊化身救助病人的情景。五方童子手執“五色寶幡”,意為接引五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

三官殿

東漢時,有一年蛟怪利用洪水危害四方百姓。三官伸手甩出法器,使洪水平靜,蛟怪被定在了溝內,化為巨石。從此以後岩溝里的水在出溝處走地下,出了溝才湧出地面。既能防止蛟龍作怪,又能保證附近百姓用水的清潔。

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左邊的壁畫所反映的就是“三官大帝”巡視考察的情景。下方有懲罰惡人的場面。右壁上畫的是“天官”為人間賜福的情景。

附近鄉民為感謝三官除去蛟怪,在這裡修建了三官殿。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尊明代木雕三官像,是汾洲知府請人雕成後請往綿山的。

六十元辰殿

元辰即人們常說的“太歲”、“本命元辰”,總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循環,輪流值年。綿山元辰殿分上、下兩層。各殿內牆壁上形象逼真的畫像也是三十元辰,和塑像一起正好是六十位。在此各個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 “本命星君”。民間有本命年穿紅背心,系紅褲帶,祭拜本命神,以求消災免禍,增福增壽的習俗。

仙蹤亭<

綿山大羅宮的玉清天尊、上清天尊、太清天尊經常和眾仙在殿門前的山邊平地上圍坐切磋道經。

有一日,狄仁傑路經介休,隻身來到綿山,沿路欣賞山水風光。走著走著,遠遠看到三清殿門口三清與眾仙歡聚一堂。行至大羅宮山崖下,看到山頂上仙氣繚繞,煙霧升騰,隱約聽到眾仙切磋道經的聲音。狄仁傑緊走幾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頂,舉目觀望,不見眾仙蹤影。便進殿內焚香祈禱,祈求神靈保佑李唐天下。拜畢出殿後,仿佛又看到殿前山邊的空地上眾仙端坐的身影。狄仁傑想這是神靈點化。為感謝眾仙的保佑,回朝後派人修建了這座六角亭,並取名為“仙蹤亭”。

九曜星君殿

九曜是指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及計都、羅睺九位星君。古人認為“九星”主人的吉凶禍福。其中“五行相生相剋,相剋則有家宅不寧,六畜不旺,人丁不安,口舌官司等凶兆”;又有“男怕羅睺,女怕計都”之說。因而民間有正月初八順星轉運祭九星的習俗,據說可以消除各種災難,保佑一年吉慶隨心。九曜君神像後壁上均有各自星君的天文星座,夜晚可以根據牆上的星圖,在天上找出九曜。

六丁六甲殿

就是六十元辰中的“六丁”與“六甲”神。六丁屬陰,六甲屬陽。六丁都是女神。道士用六丁之法招使六甲神察知遠方人或物的吉凶。六甲是男神,是真武大帝的部下,有“祈禳驅鬼”的功能,也叫“制鬼神”。

六丁六甲即:丁卯司馬卿、丁丑趙子任、丁亥張文通、丁酉藏文公、丁未石叔通、丁巳崔巨卿;甲子王文卿、甲戍展子江、甲申扈文長、甲午衛上卿、甲辰孟非卿、甲寅明文章。

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創時期的五方神靈,又叫五帝。他們都是非後學而成真者,為天地開闢之前的先天神靈,所以又稱元始五老。即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號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黑帝。以上“五老”與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相對應。綿山乃五方神靈會群仙之所,故善男信女建此殿供奉。

夢圓亭

清道光年間,介休籍仙台村人郎營周一家,三代均為詩人,被稱為“詩歌世家”。光緒三年,先祖託夢給營周,講述當年許願“詩歌世家”如願後建亭之事。營周為感謝神靈護佑成才之恩,遂在此建“夢圓亭”。

大羅宮

就是當年介之推所看到的“大羅仙境”。“三清上,曰大羅”。大羅為道家的最高境界,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樹覆蓋八方羅天。大羅宮復修於唐玄宗時,後因戰亂,只留殘跡。現在的大羅宮是在原址上恢復修建的,為依山而建的十三層仿古建築,高110餘米;建築群總面積為三萬餘平方米,為全國廟觀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