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閣導遊講解詞

清音閣、九老洞景區,從清音閣至九嶺崗,海拔775-1900米之間,是峨眉山的中山區,地處幽谷之中,兩岸高山兀立,雨量充沛,植被豐茂,谷底流水潺潺,清幽涼爽,風景秀美。洪椿坪、仙峰寺一帶,可以觀賞猴群,給遊人無窮的樂趣。

1.龍門洞

這裡便是峨眉山的入口處“龍門洞”。這一帶的岩體是極為寶貴的地質標本。路邊這塊石碑,便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64年7月命令峨眉縣人民政府把這一帶劃為“地質剖面保護點”而立的。

這裡谷底潭深水碧,古代傳有龍居,兩峰對峙儼如山門,岸邊古洞遺存幽幽深深,故名龍門洞。以前這裡飛瀑流泉,林深谷幽,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自然王國的領地日漸縮小,原始生態的身影向深山退卻,所以龍門瀑布的壯觀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遊客們,現在峨眉山已被聯合國列入人類自然與文化遺產而加以保護,為了我們能再次目睹龍門昔日的仙姿,也為了把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峨眉山這座綠島完整地交給我們的子孫後代,讓我們自覺地加入環境保護者的行列 

。  2.普賢船

這裡公路下面河心中的那塊巨大的奇石,長約35米,寬2.5米,其形狀酷似一首航船,它便是“普賢船”。我們當地人把它喚作“石船子”。別看它其貌不揚,可是大有來歷。傳說當年普賢菩薩撐著這條滿載佛經的船來到此地時,這裡還是汪洋一片,普賢菩薩搬書上岸後,為不讓海浪把船捲走,於是施展佛法,將船點化成此巨石,從此它便停泊在這仙山腳下了。明朝時期,曾有人在山崖上刻有“藏舟於壑”四個大字,便是說的這件事情。

3.良寬詩碑亭

這座極為普通的跨溪鐵索橋,卻有著一段不平凡的動人的故事。

傳說1825年初冬,日本和尚良寬在日本的宮川海濱見隨海潮漂來一物,近前一看,原來是一段橋桁,上面有著一行醒目漢字:“峨眉山下橋’。良寬早已嚮往仙山佛國,於是心靈一動,吟詩一首:

不知落成何年代?

書法遒美且清心;

分明峨眉山下橋,

流寄日本宮川濱。

此詩既出,便在日本民間廣為傳誦,影響甚廣。為了使中日兩國人民之間這一動人的故事成為美好的傳說永遠流傳下去。1990年8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批准,日中友好漢詩協會在樂山市和峨眉山市有關部門及峨眉山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在這裡修建了良寬詩碑亭。同時修建了這道鐵索橋,以方便遊人參觀。 ...第 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著作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這便是日中友好漢詩協會會長柳田聖山題寫的亭額:“日中詩碑亭”。

這是柳田聖山先生撰寫的碑文。它說明了詩碑亭的建造經過,藉此表達了希望世界和平,中

日兩國人民友好萬年的良好願望。

這塊黑色石碑和正面鐫刻的便是良寬和尚的那首詩文手跡。

這背面鐫刻的便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唱和良寬和尚的詩文:

禪師詩句證橋流,

流到宮川古渡頭。

今日流還一片石,

清音長共月輪秋。

這是當年橋桁出峨眉、經青衣江、過岷江、入長江、漂洋過海至日本宮川的流程示意圖。

大家看這塊碑亭的右邊雜樹叢生,綠草豐茂,象徵著佛國仙山峨眉;左邊那星羅棋布的石塊,象徵著日本諸島;這塊上鵝卵石嵌的水波紋飾,象徵著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關係;中間的詩碑亭,便是連線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象徵。詩碑亭的整體設計者,可謂別具匠心。

[迪慶香格里拉導遊詞 ·蜀南竹海導遊詞 ·九寨溝(五彩池站到長海)導遊詞 ·海螺溝導遊詞]

4.清音閣

這便是清音閣有名的牛心石。你看這浪花四濺,水珠翻飛的驚心動魄的場面;你聽這動地的轟鳴聲,已經持續了億萬年的歷史。衝擊這塊巨石的,便是黑白二水千古不斷的激流。左邊的這條江叫“黑龍江”,它發源於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經洪椿坪穿白雲峽到此;右邊的這條江叫“白龍江”,它經雷洞坪繞白水寺而來,兩條江上分別架有二道石拱橋,象兩道彩虹勾通左去廣福寺右上萬年寺的路徑。富順詩人劉光弟巧妙地將二橋一石概括為:“雙橋兩虹影,萬古一牛心”。這樣如詩如畫的

“雙橋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中間這座亭子,舊名“接王亭”,建於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獻王朱椿來游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山僧又在此迎接郭哈奇、海青……等四位欽差,故接王亭保存至今。原亭年久失修,以後重建。今天的接王亭,是解放後重建的,規模比過去的大得多,它早已不是王公大臣的專利了。

這便是始建於唐代的前牛心寺,明洪武時,廣濟禪師住持以晉人左思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詩意而取名“清音閣”。後三次失火,現為1917年後重修,僅一殿,供釋迦牟尼、文殊、普賢。1992年8月新建了那座三層閣樓的客舍。

5.廣福寺

清音閣的左邊便是廣福寺,原是前牛心寺別院。這座寺廟初建於明代,清朝初年重建。“廣福”即“廣種福田”的意思。此廟現仍是清音閣的一座屬廟。若從報國寺景區而來,廣福寺就是進入清音閣景區的第一座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