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導遊詞

各位遊客,你們知道大熊貓是怎樣被發現的嗎?這裡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1869年,一隻活的大熊貓在四川雅安被法國人J.A.P.戴維發現,其皮被製成標本,現陳列在巴黎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J.A.P.戴維(1826—1900年)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同時也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傳教士。他一生酷愛動植物研究,在中國從事科研和傳教活動達12年。1869年春季的一天,他離開傳教的穆坪鄧池溝教 堂,深山溝里採集植物標本,在一個山民家裡討水喝,偶然發現山民家裡有一張非常奇怪的獸皮。這張獸皮的顏色黑白相間,作為生物學家的戴維從未見過,他問主人這動物叫什麼名字、主人告訴他叫“黑白熊”。達張獸皮立即引起戴維濃厚的興趣、他斷定這種動物很有可能是一個有趣的新種類。他急切地問主人在哪裡可以見到這種動物,主人告訴他在這山上就有,只要下工夫就能捕捉到。1869年的5月4日,戴維終於捕捉到一隻活的“黑白熊”。他親自指揮工匠在天主教堂里,為“黑白熊”做了一個大木籠,將“黑白熊”關在裡面飼養、觀察,記錄它的生活習性。他根據“黑白熊”的體毛、腳底有毛等特徵,認定“黑白熊”是熊的一個新品種。他滿懷希望地要把“黑白熊”帶回法國,向世界展示這種新的動物。

可是,由於“黑白熊”離開了自由的野外生活,飼養人員又對“黑白熊”的生活習性不了解,在起程運往法國的途中得病,不治身亡。戴維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剝下來製成標本,並寫了多篇關於“黑白熊”的研究文章,托人歷盡周折帶回法國,交給當時的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戴維的論文很快在法國一家有影響的自然歷史雜誌上發表,“黑白熊”標本也在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愛德華茲館長對“黑白熊”標本和戴維的論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後確定了它科目種屬的分類關係,將這種動物的學名定為“貓熊”,也稱“熊貓(PANDA)”,命名人仍是戴維。根據它的體形和中國人的習慣,翻譯成中文後分為“大熊貓”和“小熊貓”,並沿用至今。戴維製作的大熊貓標本至今依然保存在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動植物標本館

臥龍自然保護區於1982年建立了當時我國自然保護區內最大的一座動植物標本陳列館。館藏本地植物標本2170個,鳥類標本225個,獸類標本56個,昆蟲標本700個,魚類標本6個,兩棲爬行類標本17個。大量的文字、圖片、標本向人們展示了臥龍自然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

保護區內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萬畝珙桐林在國內實屬少見。除木材類外,藥用植物約有870種,約占四川總數的25%。

此外,有油脂植物80種,澱粉及糖類植物42種,纖維類植物60種,單寧類植物42種,芳香類植物28種。在保護區內,特有的兩種蘭科植物是臥龍斑葉蘭和臥龍玉鳳花。巴朗杜鵑、臥龍杜鵑、疏花長鱗杜鵑也是臥龍地區所特有的。此外,保護區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有8種,面積近6000公頃,大熊貓生存繁衍提供了優越條件。據現有資料統計,保護區野生動物有高等動物約450種,其中獸類96種,約占生存總數的52%;鳥類283種,占生存總數的52%;另有兩棲類15種,爬行類20種,魚類6種,昆蟲約1700種。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既有分布在低海拔和中等海拔的東洋界種類,如獼猴、雲豹、水鹿、靈貓、果子狸、紅腹錦雞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也有分布在亞高山針葉林中,尤其在森林線以上的古北界種類,如白唇鹿、岩羊、馬麝、兔獼、雪豹等高原耐寒和北方的動物。

其中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的有56種,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有24種。其科學、經濟和社會的價值相當可觀。

英雄溝一銀廠溝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去遊覽英雄溝。英雄溝與銀廠溝是隔河相望的兩條姊妹溝,也是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主要景區。

英雄溝的溝口,險峰峭立,迷霧漫山,山溪從萬仍懸崖處飛瀉直下,似銀練直撲谷底;在山谷,迷霧間似有千軍萬馬在吶喊。穿過峽谷中的仙峰、幽穴、聽泉、水簾四個小隧道,兩眼豁然開朗。各位會發現滿山遍野蔥籠的箭竹所形成的竹的海洋。微風吹來,竹海翻起層層綠波,場面蔚為壯觀。這裡山勢平緩,溪水淙淙。“國寶”大熊貓的飼養場,就坐落在這綠樹叢中。

銀廠溝與英雄溝的風光迥然不同。銀廠溝內奇峰疊峙, 雲蒸霞蔚。峽谷低處,古木遮天。湍急的河流,在密林山崖中忽隱忽現,為峽谷增添了神秘與肅穆。

各位遊客,特定的森林植被環境使臥龍自然保護區內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空氣中氧和負氧離子含量較高,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為遊客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休閒避暑、遊覽觀景、療養保健的好場所,使大家在觀賞珍貴的動植物的同時,能夠盡情領略到大自然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