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導遊詞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於興山縣城東北3公里處,我們現在就到了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寶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漢時興山屬南郡秭歸。寶坪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極富詩情畫意。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檯、望月樓等遺蹟;近年來,她的家鄉又興建了昭君宅、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紀念憑弔這位以國事為重、富於獻身精神、美麗而堅韌的漢代奇女子。這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和親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請行,遠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友好作出了貢獻。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門氏(皇后)。後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係,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蹟》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昭君之美,在於既有沉魚落雁之貌,更具淒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則是對命運的無奈的怨艾——鎖在深宮人不識;嚮往像尋常女子那樣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遠嫁異邦;思念故土卻欲歸不能……。當你來到昭君台前憑弔時,便會被這千頭萬緒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圍,滿心淒楚抑鬱難平。

王昭君是被歷代詩人、畫家、作曲家們著筆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許正是由於這千載難平的“昭君之怨”吧?!當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 也是不同的:“歷史的昭君”在向著我們微笑——深明大義,而“文學的昭君”似乎在對著我們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來,那些懷才不遇、官場失意的人們,則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尋自己或深或淺的身影、或濃或淡的表情……毋庸諱言,在漢文化中這“怨”字才是“昭君之美”的美學意義的核心與真諦。

這裡就是昭君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圖重建的。

從昭君宅出來,東行百餘步,便到了“楠木井”。這是當年昭君姑娘汲水之處。井約一米來深,清澈見底,井水從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據說還是當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請看這條溪水,它叫做香溪。

傳說當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在水中,從此溪水變得碧清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將它叫做“昭君溪”。

從秭歸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閭鄉,再過七里峽,即屈原誕生地樂平里。這裡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說很多,如香爐平、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裡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送他,從此以後,這裡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據說,現在令宜昌人自豪的——不僅有兩壩:葛洲壩、三峽大壩;而且還有三人:猿人(長陽)、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只知兩壩,不知三人,宜昌人便不會認同你。你們知道嗎?

好了,今天的屈原、昭君故里游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再次光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