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導遊詞4篇

各位來賓(領導、嘉賓、遊客):

你們好!一路辛苦了。

首先,對各位來賓光臨我們古都開封表示熱忱的歡迎。我是開封×××旅行社的導遊×××,這位是開封市×××汽車公司的司機×××師傅。今天能與大家相識並為您提供導遊服務,感到非常榮幸。願我們能友好相處,相互配合,共同度過在開封觀光旅遊的美好時光。

各位來賓,開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著名的七朝古都,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今天各位光臨開封,願這座古城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衷心祝願大家旅行愉快,盡興如意。

開封位於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東部,北依黃河,南接黃淮平原,東連華東諸省。轄五縣五區,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萬,市區從口78萬。開封冬寒春暖,夏熱秋涼,四季分明,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52度,平均降水量622mm。

開封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鄭國君主鄭莊公選擇這裡修築儲糧倉城,便取 啟拓封疆 之意,定名 啟封。到了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就將 啟封 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稱。特別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當時,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古人曾這樣描述當年宋都的輝煌: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時期,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謙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火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樂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是的,開封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文明史寫下過絢麗的篇章。

建國50年來,特另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開封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今日的開封商貿發達、農副產品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名勝古蹟眾多,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遊勝地和對外開放城市,也是國家旅遊局命名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開封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她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蹟,依稀可尋的古成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目前開封擁有名勝古蹟景點18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

開封旅遊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蕩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牆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築風格為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譽的大宋旅遊景區。

開封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便利。龍海鐵路、國道310高等級公路沿黃河貫通東西,106國道經開封黃河大橋縱越南北,開封至鄭州、洛陽的高速公路,使抵達鄭州國際機場的車程僅用60分鐘。近年來,隨著市區主要幹道拓寬改造工程的相繼竣工,市內旅遊交通條件和城市旅遊大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開封擁有較完善的旅遊配套體系,現有星級飯店22家,旅行社34家,涉外定點經營單位28家。著名的開封府、金明池重建工程業已經開工,不久將以嶄新的容顏迎接四海賓朋。

開封在每年春、秋季節定期舉辦東京禹王大廟會、菊花花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活動,使優秀的民俗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熱烈歡迎大家到古都開封旅遊觀光。

開封天波楊府導遊詞
開封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波楊府,我是你們的導遊**。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忠心報國,楊家將世代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諂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並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凡經天波府門前通過的滿朝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敬仰。 

天波楊府建築布局由東、西、中三個院落組成,其建築規格按當時正一品武官級別修建,與楊業受封太尉和大同節度使的官職相一致。

楊業(俗稱令公)的祖先是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人,到楊業時遷往太原,其父楊信是五代時抗遼的著名將領,曾鎮守過河曲(今山西河曲)和麟州。楊業原名重貴,是五代末年割據太原一帶的北漢政權的將領。由於他勇敢善戰,人稱“楊無敵”。北漢統治者劉繼元替他改名劉繼業。在北漢時期,楊業做過建雄節度使,鎮守今山西代縣。由於契丹的侵擾,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北宋政權建立後,楊業一度勸說劉繼元歸附宋朝,共同抵抗契丹,劉繼元沒有答應。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圍攻太原,北漢割據政權垮台,楊業恢復原姓,成為北宋王朝的一名將軍。這時,他已五十多歲。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邊疆情況,委派他為代州(今山西代縣)剌史。

楊業的妻子折氏,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她出身於雲州(今山西大同)大族。她的祖父、父親和兩個兄弟都是邊關將領,在後周和北宋先後鎮守過府州(今陝西神木東北),多次與契丹交戰,保護北方的邊防門戶。出身於武裝世家的折氏,善騎射,能征戰,曾幫助丈夫楊業鎮邊建功。今山西保德折富村還有折太君墓。在傳統戲曲中,都作“佘太君”,是由於“折”、“佘”讀音相近的關係。

七朝古都開封,自北宋以來素有“文包武楊”之美稱,楊家將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也已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八野豎,皆能道之。”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流傳下來,家喻戶嘵,說明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光榮的愛國鬥爭傳統。人民總是懷念、尊敬歷史上抗敵愛國的英雄人物。當年“包青天”的清政廉潔為後人樹立了吏治的典範,因而受到歷史百姓的崇敬,北宋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滿門忠烈捍衛祖國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的獻身精神是我們宣揚愛國主義的榜樣。

楊家將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在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他們的英雄業績將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永存史冊,光照後人。

好,遊客朋友們,天波楊府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河南開封禹王台旅遊風景區導遊詞
開封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現在我們來到有千古名園美譽的禹王颱風景區觀光遊覽。

禹王颱風景區位於開封市的東南隅,占地面積400畝,是一個古典園林式的公園,園林布局是以名勝古蹟古吹台為主景,以五大植物園:櫻花園、牡丹園、芳春園、石榴園、科普園為主體的文化休憩公園。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開封著名的名勝古蹟--古吹台,已經經歷了25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什麼叫古吹台呢?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雙目失明的音樂家名叫師曠,他的音樂造詣很深,是晉平公駕下的一名樂師,他經常在這座高台上彈奏樂器,人們為了紀念師曠,就把這座高台叫古吹台。到了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於黃河泛濫成災,人們飽經水患,談水色變,為了紀念歷史上治水有功的大禹,改古吹台為禹王台。

現在古吹台上所存的建築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整座建築,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我們看到的這個四柱三門式的木牌坊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盲人音樂家師曠而修建的,它初建於清代的乾隆二十七年,牌坊上“古吹台”三個大是清代河南巡撫題寫的。

現在請大家隨我到古吹台上參觀。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座樓叫御書樓,是為了供奉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為大禹治水親筆題寫“功存河洛”匣額而建造並得名的,各位可以到御書樓上欣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書法。第一組塑像是“康熙御書”,說的是康熙皇帝在古吹台上為大禹治水題寫“功存河洛”匾額落款時的情景。在此康熙還題寫了“嵩高峻極”、“靈瀆安闌”、“昌明仁義”三個匾額分別賜於河南各地。第二組塑像是“乾隆吟詩”,說的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河南,來到開封古吹台時寫下一首五言律詩的情景。在禹王台的後面,專門建有刻著這首言律詩的御碑亭。

御書樓下還保存著珍貴的康有為書法石刻。康有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又是保皇黨首領,除了政治上的作為以外,其書法自成一體,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我們現在來看看他的書法傑作,這十塊石刻是康有為在1923年應河南省督理張子衡的盛情邀請來到開封,在為他餞行的酒宴上即席揮筆,寫下此詩以作留念的。我們現在欣賞的詩、書都是康有為的得意之作,也是碑刻中的珍品。

看過御書樓的碑刻,請大家到師曠祠參觀。請看這個神態自若、跪坐撫琴的塑像,就是曾經在古吹台上彈奏樂器的晉國盲人音樂家師曠。師曠音樂技藝非常全面,能夠彈奏各種樂器。《史記.樂書》中記載,師曠給晉平公彈琴,引來玄鶴起舞,天地動容,《淮南子.原道篇》中記載“師曠之聰,合八方之調”,說他有辨別八方風樂調的才能。他還是一個出色的作曲家,據說古曲極品《陽春白雪》東曲就是師曠所作而留傳下來的。春秋時期,開封是魏國南部邊境的一個小鎮,當時叫儀邑,儀邑的百姓們為了紀念師曠,就把他經常彈奏曲子的地方叫“吹台”,年深日久,吹台已成為遠古之事,人們就把這座台子叫作“古吹台”。

離開了師曠祠,我們進入禹王台的主殿--禹王廟。禹王廟是為了紀念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禹而修建的,它初建於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東展室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像,西展室是大禹治水成功後親筆書寫的文--夏禹碑以及夏禹碑的譯文和白話文。中間的這座禹王殿是古吹台之上的主體建築,裡面所立大禹塑像原來是一座八尺高銅像,銅像在1927年被毀,現在的這個塑像是1981年7月浙江美術學院的藝術家按照大禹陵的塑像原樣製作的,像高5米。殿內東西兩側是大幅仿漢代的磚雕壁畫,內容是大禹治水圖和治水完工以後的慶功圖。殿內後牆壁上四塊石刻為大禹碑原碑,是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河南巡撫劉樹棠刻制的,其碑文主要內容是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

大殿西側院是水德祠。水德祠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奉祀自戰國時期至清代的38位治水有功者,各立牌位。改建後的水德祠內新增雕塑三尊,中間的這也是戰國時期魏國人史起,東邊的這位是元代人賈魯,西邊的這位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水德祠中所奉把的38位治水有功者,大多數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水利學家,都是曾經對治理水患做過貢獻的人。東西兩側排放著38位治水有功者的牌位,其中包括戰國時期兩位、漢代七位、明代七位、清代七位。水德祠充分反映了飽經水患的開封人對治水有功者的頌禱和懷念。

大殿東側院是三賢祠。三賢祠建於明代(公元1517年);是明代河南巡撫毛伯有感於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高適曾同登吹台飲酒賦詩而特意建造的。主殿有“三賢相聚”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詩人相聚在古吹台上的情景。唐天寶三年(公元774年),在京名噪一時的李白因賦“可憐飛燕倚新妝”之句而得罪了楊貴紀,被解除了翰林職位。他東下洛陽,結交了杜甫。兩位大詩人神交已久,相見恨晚,便相偕沿著黃河漫遊,飽覽錦繡山川。初夏時,他們來到開封,在開封又遇到了懷才不遇、浪跡天涯的詩人高適,文壇三傑,風雲際會。這兩組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詩人來古吹台上飲酒賦詩的情景。李白在古吹台上寫了《梁園吟》,杜甫寫下了《遺懷》,高適寫下了《古大梁行》。接下來是“千金買壁”和“十載客梁園”兩組塑像。

首先看第一組“千金買壁”。相傳三位詩人在古吹台上飲酒賦詩走後不久,一位端莊俊秀的姑娘宗小姐來到古吹台上,當她看到李白寫在白牆上《梁園吟》那首詩之後,被那龍飛鳳舞的書法深深吸引,姑娘為了保住牆壁上《梁園吟》那首詩,就拿一千兩銀子買下了那堵牆,這就是“千金買壁”的故事。當李白知道“千金買壁”這件事之後,對宗小組愛慕不已,於是杜甫和高適他倆親自到宗小姐家登門做媒,使李白和宗小姐喜結良緣,這件事情當時轟動了整個古城。後來到了明代,人們在李白所寫《梁園吟》那堵牆的舊址上建立了三賢祠,以示他們不朽詩作以及對他們之間深情厚誼的紀念與歌頌。

下面請到最後一個古蹟景點“碧霞元君祠”參觀。碧霞元君祠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碧霞元君又名泰山老母'據說她是在泰山上修煉成仙的道門女神,被天神封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弦濟真人。開封臨近黃河,古代經常鬧水患天災,人們在這裡修建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老母,以求助於她的神靈,賜予開封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男育女,人丁興旺。當然,這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萬里黃河,給沿黃人民帶來了無數苦難,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今天才馴服下來,造福人類。

開封鐵塔導遊詞
開封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眾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

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

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為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

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

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為“天下之冠”。

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

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

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為盲窗。

設計明窗,除有採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仿佛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

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

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

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為琉璃磚所成。

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

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

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

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為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

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

據《如夢錄》載,基座辟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

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

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鏇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台階可至塔頂。

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

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

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稜。

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

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遊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

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並非多餘!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梁的大殿,名叫“接引殿”。

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桿。

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矗立著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

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符號。

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

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接引眾生到達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

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

河南開封翰園碑林導遊詞
開封包公祠導遊詞
開封鐵塔導遊詞
開封龍亭風景區導遊詞
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