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德育工作總結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也將迎接新的挑戰。我們都知道,一個學校是由多個班級組成的,班級是學校的重要成員,它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著學校。如何才能將班級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呢?那就要看這個班的指揮官——班主任的工作是怎樣進行的。有人說:一個好班主任就是一個好班集體。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星星,我願用真誠、熱情為他們撐起一片摯愛的晴空,讓他們各自閃爍出最燦爛、最動人的光輝!為了讓班級充滿活力與創新,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也為了使新學期班級上能有更新的氣息,我在開學初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畫,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摸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教學兒歌,規範行為

一年級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課前、上課、放學、作息 ……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國小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說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喜歡兒歌,而兒歌朗朗上口、生動有趣,對學生又具有吸引力。為此我就將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要求編成兒歌。如:上課鈴聲響後,學生會在小班長的帶動下邊拍邊唱:"一二三,靜下來。四五六,坐神氣。七八九, 快快快。”。"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會由喧鬧變為安靜。平時站隊時,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齊'、'靜'、。這樣把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符合國小生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而適時的讓學生誦讀,使其明白了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不知不覺中行為得到規範和強化。

2、言傳身教,指導行為。

對於學生而言,教師是具體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的自覺性,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準。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學校的老師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於規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

(一)語言引導。

國小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老師想像幾近神聖和完美,他們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是他們在觀察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也就是說,老師一言一行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我們要規範學生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和"模仿"效應。在與學生、家長、他人的交往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語言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要求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要講國語、用文明語,都要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成為學生仿效的榜樣。如:老師在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文明用語時,要發之於內心,出之於真誠,避免流於形式或應付。家長、朋友來訪時,熱情的招呼,親切的問候,都有引導學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師注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學生會在自覺不自覺中受到影響,模仿老師的語氣、表情與人交往,他們會在遷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用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