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學校德育個人工作總結

提供一篇個人工作總結範文,作為參考!

本學期從學校和學生思想實際出發,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以德育人。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總結如下; 

一、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得到加強。 

本學期,我校抓住有利時機,緊密結合形勢,挖掘德育教育內涵,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結合“向雷鋒同志學習”四十周年,在 3月1日組織學生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我們一起走”的學雷鋒活動,與城管隊各班也結合了實際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各種活動,增強了學生愛師、愛生、愛班、愛校、愛國情誼,激發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和責任心。我們現在從是的教育是一種責任,更是一項事業。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講究教育藝術。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要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師德修養。因為教師良好的形象是一點一滴形成的,他靠平時對自己一言一行的嚴格要求,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無時無刻不在對著這些鏡子學習做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此,教師無論是在備課、講話、輔導、作業、批改和成績考核等教學環節上、還是在做學生工作、家訪以及校內外教育活動中,都要遵守教師道德規範,特別青年教師要在長期的實踐中鍛鍊自己,在教書育人生涯中鍛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一、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學生,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對人有戒心,有敵意,他們往往會認為教師有偏心,厭棄自己。由此,他會對教師抱著沉默、躲避、怨恨等態度,不肯接受教師的教育。因此,教師要注意情感的培養,親近他們,真誠地關心他們,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們,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們聽得進,記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保護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 

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是學生克服缺點,努力上進的動力。教師如果無視他們的自尊心,一味批評,指責。他們就容易表現出“破罐破摔”的態度和對立的情感,因此,矯正學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視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細微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鼓勵、讚揚,在活動中啟發他們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己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集體的榮譽,促使他們珍惜集體的榮譽,鞭策他們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為。 

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 

矯正學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們的一般特點,又要針對他們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不能一鍋煮,一刀切,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為了因材施教,教師必須經常接近這些學生,和他們交朋友,深入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家庭和個人一貫表現等各方面的情況,細緻分析他們的個性特點,選擇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這樣,才能打開他們的心靈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轉化。

四、強調校規制定班規,規範養成教育。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稚園。”“在幼稚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休息,要觀察周圍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屬於行為養成習慣的教育範疇,都屬於非智力因素。可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是多么的大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作為道德素養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時期沒有成為習慣,那么,所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中國小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基礎,是建設良好班級的保證。因此,在基礎教育的國小階段,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落實到實處。扎紮實實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先哲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可見知與行是不可分的。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從學生的認知特情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向同學宣讀《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以及學校的規範。並根據本班的特點,增補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聯繫實際逐一進行認真的學習、討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養成教育時,注重讓學生明確怎么做,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學生一進學校就在頭腦中深深地打下常規、禮儀之烙印。儘管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開學初扎紮實實的養成教育,可使學生指導、熟悉校紀班規。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他律”發展為“自律”。

五、運用激勵機制,深化養成教育。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須反覆抓,抓反覆。尤其是對那些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學生。不但要通過愛的甘泉去進行入腦入心的澆灌,通過榜樣、示範的力量去爭取,通過同齡效應去幫拉,還應運用一定的激勵去鼓起他們奮進的風帆。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教師的一丁點兒表揚肯定,對他們來講都是一種榮譽,一份驕傲的資本。在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時,教師應適當地採用多種形式的激勵方式。以表揚為主,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 制定評價制度,落實養成教育。

制定評價制度對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起著重要的導向和監督作用。在對學生進行了常規宣傳之後,我制定了“自評——生評——師評”的評價制度,開展奪“七彩龍珠”的活動。每日進行常規檢查,評出當天遵守常規做得好的學生,獎勵一顆龍珠。每周進行綜合評價,評出一周的“學習之星”、“衛生之星”、“禮儀之星”“熱情之星”、“發言之星”等。每個學生不能連續兩周評上同一種星。經過一段時間的評價督導,學生在學校里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可許多的家長反映小孩在家的行為習慣不如意,於是我把“自評——生評——師評”延伸到“家長評”,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使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得到落實。這種多元化評價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是落實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  

“牽一髮而動全身”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學習成績會相繼提高,班級的風氣也會隨之好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會是一個“班風正、學風濃”的良好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