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鄉土特產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我家鄉——蒼山縣如今是國內有名的“金針菇之鄉”,在“大蒜之鄉”之後金針菇的種植也逐漸成了規模,現在,家鄉里金針菇基地就有十幾個,種植面積也已經占總面積二成以上。而我家也是金針菇種植戶,家裡有大棚五個,可種植八萬斤金針菇。我趁寒假裡有時間,決定進行一次社會實踐調查,到第一線去詳細了解金針菇的生產及其他情況。下面先介紹一下金針菇的種植價值:

首先,金針菇學名毛柄金錢菌,俗稱構菌、朴菇、冬菇等,屬傘菌目口蘑科金針菇屬。金針菇是秋冬與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蓋滑嫩、柄脆、營養豐富、味美適口而著稱於世。金針菇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它含有較全的人體必需胺基酸,其中賴氨酸和精氨酸尤其豐富,也含有豐富的鋅,對兒童的身高和智力發育有良好的作用,金針菇乾品中含蛋白質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纖維達7.4%,經常食用可防治潰瘍病。最近研究又表明,它還含有一種朴菇素,可增強對癌細胞的抗禦能力,常食金針菇還可抑制血糖升高,降低膽固醇。菌類食品本來就有“純綠色”標識,在越來越關注健康飲食、營養飲食的今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金針菇,同時網路、養生節目也推薦金針菇。目前,不只是我國,全世界的需求量激增,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加工的金針菇有很大比例銷往國外,外銷加內供,市場十分緊俏,各地方供不應求,金針菇前景十分廣闊。

我還了解到有關金針菇的市場信息:金針菇是一種穩賺不賠的行業,目前金針菇的平均價格在每斤2.3元左右,每畝一次投入原料3萬斤,每年可採摘三到四次,第一茬的產量在2.4萬斤左右,僅第一茬就會產生淨利潤1萬餘元,以後的產量折算成利潤保守計算也有3萬元,經濟利益很高,其養殖周期為當年8月份至次年3月份,半年多的時間,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由於種種優點,金針菇的種植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可以想見家鄉的金針菇基地還會繼續擴增,事業會依然紅火。

我先從事的勞動就是整理大棚,這是個比較繁瑣的工作,需要搭建,鋪地,消毒等等環節。然後就是“裝包”了,所謂“裝包”呢,就是將菌絲生長所需要 的養料裝在一個小塑膠袋里,這是最忙碌的最耗力的工作,因為常常一次需要將8000多斤的料裝在每一個小包里,通常我們都會請鄉親們來幫忙,然後付給他們工錢,也正是因為勞動的繁雜忙碌,經常是幾戶人家合夥經營,共同完成“裝包”這項程式。

“裝包”結束後,就要對這一個個小包進行消毒,需要將它們壘成一個大長方體,然後用大型的鍋爐進行高溫滅菌。一鍋料大約需要燒48個小時,耗費1500斤木炭。之後就是至關重要的“接種”環節。就是將菌種接在已經消過毒的小包里,這環節對無菌要求很嚴格,它是在專門的接菌箱內完成的,箱內需要進行消毒,一般是通過煙霧消毒。整個暑假我所重複的工作就是這繁瑣的環節。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用統計與分析的理論對種植金針菇的成本與效益進行了估算,下面是結合家鄉蒼山縣的養殖和實際情況,以一畝的棚為例進行的全面分析:

1、 建棚成本。主要原料包括竹竿、毛氈子、篷布、薄膜等約需1萬元,其中,細竹竿、粗竹竿約4000元,篷布約XX元,薄膜約1000元,毛氈子1200元,加上人工費1萬元。約結合蒼山縣的實際,毛氈子可以用麥秸代替,承接地面的粗竹竿可以用水泥柱代替,又可以節約一部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