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背景、意義:
我國西藥市場的發展勢頭銳不可當,很久以前就聽說有人提議廢除中醫,而且還是科學界的人提出來的,並且有不少人附和。西醫在外科手術方面的長足發展,以及在急救技術上的各種手段,是中醫無法也不需要替代的。雖然中醫不具備成熟的痊癒技術,但是相較於西醫,中醫有更完整地理論基礎,也有更大的機會發展出解決方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都傾向於西醫,很少有人會想起中醫這個古老的詞。作為中國的寶貴財富,中醫具有不可磨滅的現實意義,而且的潛在供給能力很大。
大學校園的中醫普及率很低,與西醫根本是無法比較的,無疑,大學生市場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極具戰略性的市場,而對大學生的中醫調查報告也能夠比較有代表性地反映大學生這個消費群對中醫的態度,同時,中醫也能從中對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在廣大學生當中展開調查。我們除了通過網路對大學新生進行抽樣調查(獲得調查問卷52份,有效問卷52份),還對個別人進行了面對面的個人訪談以及現場問卷調查。
三、調查報告結果分析:
1、優勢:
a副作用較少,和西藥相比更溫和,對人體機能衝擊性較小,而且強調因人而異,通過望聞問切的診療方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藥方,更為對症。
b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在中國有深厚的民眾基礎,為廣大人民所熟悉、接受。
c中醫博大精深,涵蓋了多種技術與治療方式,例如針灸、拔火罐等,可選擇性強,有助於日常的保健性治療。
2、劣勢:
a傳統中藥需要煎煮後服用,過程較為繁瑣耗時,對於生活節奏快的都市人來說不太適合。
b中藥多由草藥製成,性味苦澀,服用時較難入口。
c起效較慢。
d診療方式由古代的靜脈學說發展而來,現代科學較難驗證。
3、威脅:
a西醫醫學運用現代先進科學診療手段,國際認可度高,根據性強。
b西藥藥性強,起效快,易見成效。
c西藥服用方便,而且較傳統中藥容易入口。
4、機會:
a,中醫藥是中國民族的醫學瑰寶,發展中醫藥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和出口創匯的需要。
b隨著健康觀念的變化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優勢,許多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都在開始套用傳統醫藥。
四、市場區隔及市場定位:
(一)、市場區隔:
由上述分析及結論,我們根據參與調查的人員的年齡分布,分成了三個部分:
1、年輕人:
年齡在20歲以下的人歸為年輕人一列,在問卷調查中,這個年齡段的人參與的最多,對中醫也不夠了解,在生病的時候大多數會選擇西醫這種見效快的方法,所以中醫對他們來說比較陌生,還由於口味苦、氣味濃等種種原因,即使知道中醫療效好也對它敬而遠之了。
2、青年:
年齡在25到45歲的人歸為了青年一列,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都是白領,平日對保健養生也有較高要求,加上美容、瘦身,中醫調理等,許多人都願意選擇副作用小的中醫方法,例如針灸、調理等。
3、中年:
年齡在45~60的人歸為了中年一列,他們十分注重對身體的保養、調理等,也逐漸關注高血壓、脂肪肝等身體疾病,時常關注中醫的講座。所以,他們當中也有大部分人會選擇中醫來調理,而且這個年齡段的人接觸中醫比年輕人早且深入,所以對中醫的信任也比較高。
五、建議:
1, 將中醫納入醫改。
在西藥越來越普及方便的情況下,中醫藥要想發展,免不了國家的支持。將中醫納入醫改,足以證明國家對中醫的重視,提升了中醫藥的戰略性地位,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2, 加大對中醫藥的宣傳。
從調查問卷中可看出,大家對中醫藥是抱著比較信任的態度的。可是為何中醫藥在我國卻普及不了,我想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中醫藥的宣傳力度不大。中醫藥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包含了中國謙和的文化,但這在現代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中是不適合的。
(1) 校園宣傳,從學生抓起。
學生不久之後將成為社會上的消費主體,而且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底蘊,對於作為中華五千年歷史沉澱之一的中醫文化也是具有極濃厚的興趣。應該多在高中、大學多開一些相關講座,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也為中醫藥做了一個宣傳。
(2) 社會宣傳,鼓勵全民學習中醫藥。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群體,包括聯考落榜青年,在乎養生的白領一族及退休老年人酷愛中醫理論,自專中醫理論,國家應儘量鼓勵他們,為他們提供相關政策,這樣懂中醫理論的人多了,形成社會風氣,中醫藥也就發展起來了。
3, 抓住中醫的特色,提升民族自尊心。
中醫與西醫具有極其大的區別。中醫用“望聞問切”,望聞問切得出的是五臟六腑的興衰,是對身體的一個巨觀上的結論。西醫抓住的是某個細節,西藥避免不了的是副作用,而且只能起到短暫的作用。而中醫藥,雖然味苦難剪,但不含化學物質,溫和調理,不傷身,雖然起效慢,但經過一系列療程,能夠病到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