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縣紅薯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紅薯產業作為我縣“兩紅一白”三大產業之一,如何做強做大做優,真正實現產業化經營已成為當前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最近我們對以李七里峰為中心的薯製品加工進行了調查,就薯製品加工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了思考。

一、薯業發展情況

我縣薯業加工時間較長,以澱粉生產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隊集體生產經營,改革開放後,民眾仍保留著澱粉和粉條生產的傳統習慣。90年代初,縣委、縣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發展薯業加工,以李七里峰村為中心、輻射周邊十幾個村莊的薯業加工區逐步形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又適時將薯業列為全縣三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進行重點培育發展,有力刺激了該產業的迅猛擴張,基地面積、加工規模都得到快速發展,紅薯產業已成為全縣民眾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

1、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縣共有澱粉加工戶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園頭、劉七里峰、高七里峰、馬凹、柴家莊、仝市同、龍洞等3鄉、14個村。其中常年加工戶270家,戶均日加工薯乾達到1.5——2噸(折紅薯5——7.5噸),加工大戶可達4噸,秋季平均每戶加工鮮薯150噸,生產規模較前擴大3——4倍。全縣年加工薯乾約5萬噸,加工鮮薯6萬噸,生產粉面5萬噸。

2、生產周期縮短。近年從事薯乾和澱粉購銷的經紀人非常活躍,原料來源已擴展到周邊靈壽、阜平、曲陽、新樂等縣市的紅薯資源和山東等地的薯乾資源,生產周期也由原來的季節性生產發展到現在的全年長期生產。加工旺季分別是3——6月份的薯乾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紅薯加工期。周期的縮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產品檔次不斷提高。澱粉生產已由原來的手工作坊發展成為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生產,生產澱粉技術日趨成熟,澱粉的質量在同行業已負盛名。註冊了龍源、金莊等粉條品牌,生產冷凍拉直的冬粉、粉條,產品的檔次、包裝都有了較大提高。

4、效益顯著。受市場因素影響,紅薯澱粉加工的利潤與前幾年相比雖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個規模適中的澱粉加工戶在薯乾加工期仍可日獲利90元左右。資料顯示,澱粉加工為農民年增加收入900餘萬元,澱粉加工戶均增收兩萬多元,共上繳稅金58萬元。澱粉加工業的發展還有力地帶動了紅薯種植、交通運輸、機械製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全縣紅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全縣直接從事澱粉加工業的人數達到2000多人,僅花園頭村從事撈粉漿人數就占該村人口的1/3。

5、發展前景廣闊。由於紅薯澱粉可廣泛用於化工、醫藥、食品、紡織、塑膠、染料等行業,市場需求量大,紅薯製品深加工有較大市場潛力,發展前景極為廣闊。專家預測,今後10年全球僅生物塑膠用量就將達到3000萬噸。同時紅薯澱粉價格高並且穩定,每噸紅薯澱粉可賣到3000多元,較其它澱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發展紅薯澱粉加工業能夠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薯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縣紅薯產業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的已成為制約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瓶頸,必須正確認識,認真對待。

1、污染嚴重。這已成為縣鄉村各級幹部民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目前加工區日排廢水達到3000餘噸,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趙七里峰、花園頭、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圍所有大小溝、塘、渠,污水排放區域內樹木枯死、莊稼燒死,井水混濁變黃,臭味撲鼻,不能飲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廢水,已流到六一國小附近,對縣城西側郜河兩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氣熏天,嚴重影響了城區及加工區周邊民眾生產生活環境。受害最深的趙七里峰村民眾為此多次信訪反映,成為影響全縣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2、產品技術含量低。我縣薯業加工的主要產品是澱粉,屬於初級產品,且生產工藝為傳統揚漿工藝,污染嚴重。雖有少量粉條生產,但大多為傳統生產,產品質量差,且無包裝、無品牌,附加值低。事實上,近年我縣已成為盧龍、遷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當地,效益卻供手送給了別人。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戶小富即安,不求進取,片面認為,加工澱粉不愁銷路,滿足於“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幹大事業,求大發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願鑽研、謀劃發展深加工、精加工項目。

3、行業不規範。澱粉產品沒有統一加工標準,沒有品牌,更談不上產品質量監測,不能進入大市場、大流通。缺乏制約監督機制,個別加工戶摻雜使假,用低價購買的木薯粉、玉米澱粉代替紅薯澱粉,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並以相對低廉價格銷售產品,結果出現貨真賠本、造假掙錢,形成無序競爭,如不及時採取措施,這一產業就會步固體飲料、膠合板業之後塵,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4、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薯業雖然被列為我縣“兩紅一白”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但還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機構,具體負責該產業的規劃實施、政策保障和問題協調,一些部門收費多,服務少。缺乏統一的中介服務組織。薯農與政府間、薯農與加工企業間、加工企業與外界市場間缺乏溝通的橋樑,沒有聯結各方利益的機制。缺乏統一品牌。我縣澱粉雖在外享有盛名,卻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產品銷售無序競爭,產品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既不利於提升產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偽劣產品破壞市場聲譽。

三、做大做強我縣薯製品加工業的對策及建議

紅薯產業作為我縣三大產業之一進行重點培育發展以來,無論在基地規模、加工規模,還是在市場開拓上,都出現了較大飛躍,成為民眾致富增收的亮點。做大做強這一產業,必須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抓實關鍵環節,走可持續發展路子。

一是增強危機意識。市場競爭不僅是大魚吃小魚,而且還是快魚吃慢魚。當前我縣的紅薯加工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處於比較領先地位,但產品品種單一、質量標準不統一、深加工能力差的現狀,嚴重製約著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儘管目前產品有銷路,但由於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質低,從長遠看,不求發展,就勢必逐漸萎縮。山東招遠市金嶺鎮依託開發的藥用保健紅薯冬粉,而走俏國際市場。湖南婁底採用先進的薯製品加工工藝,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並利用粉渣建設酒廠、飼料廠,形成了集團化專業生產。因此,做大做強紅薯加工業要首先引導幹部民眾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通過參觀考察、座談交流、知識培訓、宣傳發動等途徑幫助他們分析形勢,研究市場,搞好定位,堅定以質取勝的信心,確保產品質量。要幫助加工戶跨過“小富即安”的思想坎,不能甘做“原料基地”,不能各自為戰,不能再忽視盧龍、遷安的深加工業和四川光友等其它省市縣薯製品加工業的崛起,樹立創大事業、求大發展的雄心,圍繞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市場擠占能力多做文章。

二是明確目標定位,搞好產業規劃。定位高才能起點高,規劃好才能保證效果好。目前我縣的紅薯產業一定意義上說,仍屬民眾自發生產狀態。應圍繞如何提升產業檔次、擴大基地規模、最佳化發展環境、推廣實用技術等有所作為,要做出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明確具體的奮鬥目標,指導全縣紅薯產業發展。規劃要切實可行,緊貼縣情,不能好高騖遠,偏離實際。目標要催人奮進,可望可及,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當前,要重點對薯業發展定位、專業市場建設、定標創牌、小區建設、污水處理、服務體系建設等,按照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要求做出具體規劃,分步運作實施,推進紅薯產業上檔升級。

三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是帶領農民進入市場、降低經營風險的有效載體。目前無論從生產規模看,還是從農民經紀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這樣一個市場中介組織,應儘快組建薯業協會或合作組織,靠協會溝通政府與加工戶、加工戶與市場間信息,規範行業生產經營秩序。協會或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既可借鑑乳業協會的經驗,由農口部門先牽頭協調組建,然後轉成民間組織,也可出台政策激勵加工大戶、經紀人等牽頭組建。其活動經費可採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戶入股等辦法籌集。協會重點負責信息服務、產品質量檢測、商標管理、市場購銷,維護行業秩序,協調解決該產業在生產、購銷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四是依靠品牌興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品牌是提高產品市場份額的保證。縱觀成功企業無一不得益於靠叫得響的品牌作支撐,而我縣紅薯生產作為一個產業,澱粉產品至今沒有註冊一個品牌。最近兩年粉條註冊了兩個品牌,但產量不大,帶動作用不強,還沒有在市場叫響,絕大多數產品銷售還屬“黑戶”,外地客戶只知道行唐所產澱粉品質高卻叫不上名字,一旦個別摻雜使假者壞了牌子,勢必影響整個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應該儘快註冊品牌,統一質量檢測標準,不合格產品一律不準使用商標,唯此才能抵禦偽劣產品對澱粉加工業的衝擊,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拓展銷售市場。要走無公害生產之路。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對產品的綠色環保要求愈來愈強烈。光友集團的崛起,關鍵是得益於無明礬冬粉產品的問世。我縣澱粉加工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始終穩占一席之地,必須走無公害生產的路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核心是“標準化”,包括產地環境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化、產品質量標準化和運輸包裝標準化等環節。就我縣薯製品加工而言,多數還沒有達到標準要求,這是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根本原因,必須儘快建立一整套生產標準和檢測體系,以此規範加工戶的生產,保證產品質量,贏得市場主動權。

五要規範生產,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資料顯示,四川光友集團的紅薯深加工,價值能增加23倍;紅薯還可加工成地膜、塑膠大棚、塑膠袋和包裝用品。可見,開發紅薯新產品前景極為廣闊,是項很有前途的事業。應正確對待發展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可因噎廢食,一棍子打死。目前,澱粉加工形成的污水處理,外地已有了成功技術和工藝可資借鑑,並且從廢水中還可提取到飼料,既治污又能開發新產品。因此澱粉加工業要生存、發展,必須解決好民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問題。可實行小區化管理。由政府出台占地及水、電、路、稅費的優惠政策,鄉鎮統一規劃,村具體組織實施,建設澱粉加工小區。有關部門要制定生產加工標準,對不符合生產條件的一律關停,實行統一進區生產,統一供水供電,統一排污治污,統一交納稅費,規範澱粉加工業發展,實現輕污染、高效益發展目標。污水治理屬經營性項目,可採取招商或股份形式建設污水處理廠。

六是建立專業市場,解決有市無場和無序競爭問題。年產5萬噸澱粉的生產加工能力,年消化11萬噸薯乾和鮮薯原料的市場需求,在李七里峰村一帶自發形成了紅薯交易市場,但目前的市場沒有固定場所,每到旺季,大多沿公路交易,障礙交通,影響行唐縣的外部形象。並且交易過程中加工戶間、經紀人間為了銷售或收購產品,常常競相壓價或抬價,競爭無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的進一步做強做大。因此當務之急是對現有馬路市場進行規範,可劃定場地,開闢紅薯專業市場,把路邊交易納入市場正當交易。同時加強對市場的內部管理,為本地民眾和外來客商營造良好的交易環境,以市場興旺拉動產品銷售,提高行唐紅薯交易市場的知名度,帶動紅薯加工業的做大做強,加速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步伐。

七是加強對紅薯產業的領導。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強力扶持。我縣乳業發展及外地經驗表明,只有強勢政府加強勢企業,才能有強大的特色產業。應成立一套由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專門領導班子,並從有關部門抽調人員專職負責該產業的謀劃、布局、區域調整、政策、信息、市場管理、質量標準等組織協調工作。要加強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環境扶持,特別是當前應從小區建設、產品質量管理、組織化水平等方面加強組織領導。要深入一線開展專題調研,針對加工戶反映強烈,制約發展的瓶頸因素,定期篩選一兩個重點,著力解決,該出台政策的要及時拿出意見,該依法治理的要決不手軟,毫不含糊,真正做到早規劃,早治理,早規範。各職能部門要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以全縣大局為重,充分履行職責,嚴把各個關口,為加工戶生產經營搞好服務,創造優質寬鬆環境,確保該產業始終沿著健康軌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