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戀愛觀調查報告

4.不注重戀愛的後果。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大多數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兩個人在一起一天開心就好,“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很多青少年帶著這樣的心理與異性進行交往,把戀愛當成“愛的初體驗”和“充實大學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將來的婚姻和組建家庭,兩個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過每一天,所以“畢業那天一起分手”也成為正常現象。但雙方也表現出極為平靜,這就是大學生的一種新型的戀愛觀,在乎愛的過程,輕視愛的結局,從而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愛情的不負責任。

5.道德觀念淡化。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道德對大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大學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極快,開放的思想對大學生“性”及婚姻問題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新思想的影響下,大學生在理智與情感方面處於矛盾的鏇渦,性的觀念逐漸開放起來,而忽視了結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現了對“性”的好奇、大膽的嘗試,但在嘗試之後往往面對的是尷尬和無盡的悔恨。

6.愛情與事業定位不當。當代大學生在面對愛情和學業的時候,往往是把愛情放在首位,認為只要有愛情,一切都是沒有問題的。愛情與學業從其內涵是兩個不相聯繫的概念,不可能相提並論,就算是有聯繫,也不可能耽誤學習,因為在學習的時候心理根本沒有愛情的存在。大學生在主觀上認為戀愛與學習沒有關係,互不影響。

7.物質至上。功利性、權利性的戀愛是建立在對方的家庭、社會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條件優越為背景作為雙方感情的基礎,傳統上認為女性依賴性強,大多數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將來託付給一個即可靠、又安穩的人身上。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功利性、權利性的愛情不僅僅表現在女性身上。當代大學生男女功利性、權利性的色彩都明顯越來越多起來,越來越把自己的將來寄托在對方身上。當然,這種功利性、權利性的戀愛觀形成也與社會就業壓力、主觀個人心理上的成熟有關係。

四、樹立合理戀愛觀

針對上述大學生戀愛的心理特徵和存在的問題,為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戀愛觀,特提出以下一些對策與建議。首先學校和社會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健康向上的環境,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戀愛觀,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下面主要談談作為大學生自身應該怎樣做。

(一)充分認識到戀愛要受法律法規的約束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從法的角度來講,修改後的婚姻法增加了關於禁止重婚的規定,在總則則增加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相互扶助。在法律責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責任,因一方重婚而導致的離婚的,無過失的一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不難看出,國家法律加大了對重婚的處罰,目的就是規範婚姻關係。對於戀愛中的一些過激行為,大學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大學生應該意識到,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僅僅是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法律要求。

(二)對愛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暫而豐富多彩,在一個人的身邊伴隨著親情、友情、愛情。但最重要、最穩定、最專一的情感則是愛情。無論你到哪裡、無論你有多大,只有白頭到老,結髮夫妻會最牽腸掛肚,也只有愛情會給人無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青少年大學生考慮愛情的問題是無須指責的,但一定要正確認識愛情。戀愛是一對男女之間基於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最真摯仰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生活伴侶的情感。愛情的本質是承擔責任、勇於奉獻。真愛是以互愛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獲得力量和幸福,充實人生,促進成材,構建和諧家庭。馬克思和燕妮的愛情則表現出了彼此的真愛。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就短暫的人生而言,偉大的事業、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義,而愛情則處於從屬關係,當代大學生只有把愛情融入理想,事業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及愛情賦予真正的含義。那些“以錢取人”、“以貌取人”、“以戀補虛”等戀愛動機不純的青年們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愛情的。它不但玷污了愛情本身,而且違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強戀愛過程中的道德責任感

戀愛與道德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有許多戀人在一起不是為了將來的婚姻,而是為了精神上的空虛,把戀愛當成遊戲,三角戀、多角戀油然而生,伴隨著兩個人交往,性問題也開始發展,婚前性行為逐漸增多,未婚先育的問題屢見不鮮,而且每年還在增加。大學校園外的旅店、日租房層出不窮。這樣的情況怎樣能與道德無關呢?其次,大學生經不住金錢、權貴的誘惑,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當今最流行的辭彙,而且在一些娛樂場所,大學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成了大學生的最新理念。

戀愛與大學生道德影響具有兩重性,積極高尚的愛情對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顯著的催化作用。與此,庸俗的愛情使大學生留戀或追求低級趣味,甚至行為越軌。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道德觀念是事業、愛情奮發向上的源泉。

(四)正確處理學習和戀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