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貨幣政策的調查報告範文

一、調查目的及背景

貨幣政策的含義:

貨幣政策所包念聽所範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貨幣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銀行以及巨觀經濟部門所有與貨幣相關的各種規定及採取的一系列影響貨幣數量和貨幣收支的各項措施的總和。而現代通常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所涵蓋的範圍則限定在中央銀行行為方面即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虎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巨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基本理論

1我國貨幣政策目標

1995年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對“雙重目標”進行了修正,確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成長”。XX年12月27日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再次確認了這一目標。這個目標體現了兩價目要求:第一,不能把穩定幣值與經濟成長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從主次看,穩定值始終是主要的。從順序來卸,穩定貨幣為先。中央銀行應該以保持幣值穩定來促進經濟成長。第二,即使在短期內兼顧經濟成長的要求,仍必須堅持穩定貨幣的基本立足點。

2我國貨幣政策的常用工具

常用貨幣工具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操作、其他政策工具等。199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布後,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逐步由以直接調控為主向以間接調近代為主轉化。過渡時期共存的貨幣政策工具有貸款規模、再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業務與再貼現等數種,其中間接調近代工具的作用逐步強化,直接調近代工具的影響日趨淡化,如1998年我國已經放棄了貸款規模管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利率手段的運用與再加市場化。

1994年《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我國今後貨幣政策中介指標主要有四個:貨幣供應量、信用總量、同業拆借利率和銀行超額儲備金率。目前在實際工作中,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是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金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是貨幣借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三、我國貨幣政策近期發展

我國近期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我們從XX年年初到10年10月左右來看,我國家的貨幣政策是已從緊的。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必須適當加快人民幣的升值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央行需制定一個適合實體經濟穩步增長的貨幣供應和貸款規模的參照系,適用多種政策工具予以對沖與調控。XX年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防止經濟成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並提出2010年要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是對前一階段貨幣政策結果的評估。從緊的貨幣政策的提出,從國際經濟形勢的大環境看,是在世界與中國經濟失衡的格局還沒有出現較大的變化之前,我們需要制定從緊的貨幣政策目標,從中國經濟本身來講,“兩防“,無非是原來我們經濟發展中解決“三過“矛盾的延續。所謂“三過“,就是指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投資增長過快。這種格局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很多矛盾。針對“三過“引起的一些問題,我們採取了一些對策,重中之重就是匯率政策。與此同時,我們加快了結構調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如何把經濟結構調整好。央行貨幣政策為經濟結構調整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應看到,在對外對內經濟格局沒有出現根本性扭轉前提下,人民幣升值預期仍然繼續,資產價格上升很快,物價上漲壓力不減。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XX年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就提出,經濟運行中投資增長過快、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等問題依舊突出,並且還出現了通脹壓力加大和資產價格持續上升等問題。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央行在做好結構調整周期性思想準備的同時,應不失時機地堅定推行從緊的貨幣政策。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中央提出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但貨幣政策並不是萬能的。大家都在講貨幣多了,價格就上漲。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時候物價上漲未必一定都是由貨幣過多所引起的,也就是說並不都是由需求因素引起的。比如,我們所統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際增長裡面,包括了企業購買和農村建房材料支出,如果把這兩項減掉,我國的社會消費品增長率的數據會下降不少。因此,很多人認為XX年 年貨幣供應很多,應該是消費大踏步上升,但是扣除物價因素之後消費增長得並不快,甚至在下降。這一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實際上,當前物價上漲,很多是由供給因素造成的,如養豬的政策、我們的能源價格受世界能源價格的影響、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加大等都在推動物價上漲,此外,還有海外輸入性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不能認為物價上漲就是由於貨幣過多等需求因素引起的。因此,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必須與其他措施緊密配合。

在看看自10年10月左右到至今,從某種程度上說,面臨未來經濟下行風險,寬鬆貨幣政策更主要是通過“符號作用”來穩定公眾預期。要實現此前宣布的2010年17%的m2目標確有難度,對此,只能從擴大基礎貨幣、提高貨幣乘數兩方面著手。一則,影響基礎貨幣的主要有準備金率、央行再貸款或再貼現、外匯占款、對政府淨債權等。在明年外需疲軟的背景下,外匯占款的貢獻必然有限,除了貨幣當局運用各類政策工具增加流動性之外,顯然財政部門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也是必要的,因為這可以通過降低國庫現金餘額,間接增加央行對政府淨債權,從而擴大基礎貨幣。二則,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主要有現金比率、超額和法定準備金率、存款定期化程度,可以看到,金融創新對這些因素有顯著影響而增加貨幣乘數,由此,2010年清醒認識我國金融創新不足與美國金融創新過度的差異,適度加速金融創新改革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