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報告

三、問題的成因

1、淡化區域性教育。由於近幾年打工潮的興起,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城校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校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由於區域差距,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外出務工的父母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在家裡的監護人由於於文化層次較低僅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親職教育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我們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五、對策與建議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認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親職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少年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各級政府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還應當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日程,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和研究,提出和採取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措施。

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親職教育進行補償。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