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濟南趵突泉公園之園內17名泉的調查報告

調研時間:XX.7.15

調研地點:濟南趵突泉公園

調研對象:趵突泉公園內14名泉

調研方法:實地走訪調查,詢問當地人對泉的了解

調研人:濟南大學泉城學院社團聯合會成員

路線:乘66路車到東門下車(即趵突泉東門)

背景: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繁華地段,南倚千佛山,北靠大明湖,東與泉城廣場連線,是以泉水、人文景觀為主的文化名園。1956年,趵突泉被整修闢為公園,歷經幾次擴建,逐漸建成以泉為主、小巧玲瓏、步移景異的泉石園,面積從不足3.4公頃,擴至10.5公頃。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趵突泉,三窟並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

歷史: 據史書記載,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濼”即趵突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說“濼水出歷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始稱此泉為趵突泉。清人任弘遠歷經二十年專事纂史修治,予以記載。 千百年來,無限神奇和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趵突泉,傾倒了無數名人。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頫,明代王守仁,清代王世禛、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詠泉佳作。康熙、乾隆皇帝也曾在趵突泉邊御封趵突題詩刻石,頌揚名泉。趵突泉名勝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

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與易安舊居、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人文景觀或氣勢恢宏,或古樸典雅,與其眾多名泉、碑文石刻承載了濟南的歷史文化和名泉文化,源遠流長和具有傳統特色的元宵節燈會、曲山藝海、望鶴品茗、四海燈謎等活動則發展豐富了趵突泉的文化內涵。新建景區濼苑、百花園、五三紀念園、船站各具特色又與老景點渾然一體,同映成輝。

地理位置: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 畝。趵突泉公園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趵突泉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內,名列濟南72名泉之首。泉池略呈方形,周圍石欄,池內清泉三股,噴涌如白雪三堆,構成濟南八景之一的“趵突騰空”。清乾隆皇帝封該泉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趵突泉,三窟並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

景區特色: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始建於1956年,經幾次擴建,現今面積已達10.5公頃,是以泉水為主的文化公園。 園內名泉眾多,尤以趵突泉聞名遐邇,享譽天下。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是泉城濟南的標誌,素有“游濟南不游趵突泉不成游”之說。 趵突泉與其附近的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二十多處名泉組成趵突泉群,是濟南四大泉群之首。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距今已有3500餘年的歷史。相傳,乾隆皇帝南巡時,在濟南觀看了趵突泉後,大筆一揮,御封為“天下第一泉”,並留下《趵突泉遊記》石刻碑文。

一、漱玉泉: 泉流北澗瀑飛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縴手掬來清徹骨,高人宜爾濯塵纓。

1、歷史故事、相關人物:相傳這裡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故居所在,李清照曾於此掬水梳妝,填詞吟詩,她的作品《漱玉詞》即以此泉命名。清田雯有詩:“跳波濺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清代學者任宏遠在《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中寫道:“為尋詞女舍,卻向柳泉行。秋雨黃花瘦,春流漱玉聲”。

2、個人感受:從趵突泉公園東門進入向右拐,順著一條青石小路往裡走,兩邊是一排排蔥綠的樹,環境優美。在大約三分鐘步行後我們見到了漱玉泉。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 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桿。在泉的周圍擠滿了遊客,

泉水清洌見底,十分清涼。在泉的右側是有關該泉的石碑,記載著漱玉泉的由來。泉水的周圍是蔥鬱的垂柳,清風拂來沁人心脾。四周環境很好,在漱玉泉的北方是著名詩人李清照的紀念館,文化氛圍濃厚。環境保護工作也很好。

漱玉泉碑

漱玉泉取水

二、馬跑泉:馬蹄踏破迸飛泉,流出齊城淺水邊。八駿曾聞馳八極,百年幾見海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