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感恩”調查報告

2、學校教育的失誤

重智育、輕德育,這種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教育,導致了孩子“唯分是圖”。反思我們中國的教育,向來都是分數至上,學校關心的是分數,老師關心的是分數,父母關心的還是分數。因此,孩子最關心的也是分數。成績好的學生以為學習好,就是對家長和老師的全部回報,成績差的學生甚至因此和家長、學校產生對立情緒,因此作出了一些過激行為,讓人扼腕嘆息。

3、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人道德淪喪,誠信缺失,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這讓尚缺乏道德判斷的青少年學生深受其害。

國中生正在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人生觀、價值觀不穩定,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對“感恩教育”構成了一個很大的負面影響,也成為中學生德育的一個瓶頸。為我們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三、如何幫助學生體會感動、學會報恩

1、榜樣引導

對中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而須從周圍的環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教師、家長的感恩行為是學生的榜樣模範,同時也要注意挖掘身邊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念。

2、生活培養

感恩教育無處不在,將其有機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題班會、寫作實踐、“我為父母做件事”等家庭實踐作業,都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有利契機。

3、情感薰陶

解決感情弱化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文學這一劑良藥。悲憫情懷是文學的一個古老和永恆的命題,是人類離不開的意識形態。鑒於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情感薰陶的深遠作用,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引導學生的閱讀取向。同時在學科教學中老師也應有意地向學生進行感恩情懷的滲透,注重對學生崇高品格的培養。

4、專題講座

黨中央國務院就要求大力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感恩無疑是建設的一大塊內容。當談及感恩的意義時,很多同學表示不清楚,德育課作為一門不可取代的課程,要切實行動起來,再不能只是一個擺設。通過一系列主題講座,讓孩子們真正明白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感恩,是人們對社會和對人世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圖報的態度。

5、社會實踐

社會和學校有責任通過組織一些“修身立人”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以志願者、社會義工的身份)到孤老病殘家中送愛心,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偉大,增強學生的愛國、愛人民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遭遇重特大災害時的募捐活動,也是對孩子進行感恩培養的良好切入口。

6、節日祝福

教育學生別忘了父母的生日,在母親節、父親節為他們送去祝福;經常去拜訪曾給你教誨的師長,在教師節送去你的問候;用寬容的心去維繫真誠的友情,對於幫助過你的朋友說聲“謝謝”。當你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里有沒有想起周圍的鄰居、親友、同學以為種種原因快樂不起來,帶著你的微笑和關切去看看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父母的生日、教師節、元旦……這些特殊的日子,是教孩子們表達感恩的最好時機。當然我們還要善於引導孩子們不要爭相購買物質禮物,一句問候、一條簡訊或者自己動手製作的賀卡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