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增收問題的調查報告

5. 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國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為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發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6.社會保障措施不力,致貧因素增加。由於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農民生產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民在住房、醫療等方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此外,國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在執行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農民實際收益不大,像農村合作醫療,僅從定點醫療機構的藥價看,同一品牌和劑量的常用藥,從定點醫療機構購買的,藥價即使扣除報銷部分,往往比從藥店購買的還貴,因而其最大受益者並非農民,而是醫院。

7.農民工地位低,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由於城鄉差別,農民工在與城鎮居民的崗位競爭中多處於弱勢,因而農民工多從事髒、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無固定住房,子女教育無著落,個人生活不方便以及無權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養老保險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穩定,甚至不能按時足額領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資。

三、對策與建議

從上述可以看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多管齊下,切實解決上述問題。

1. 立足農業特色,發展鄉鎮企業,推動城鎮化進程。針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這個問題,我認為應立足農業特色,靠發展農業和相關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據各鄉鎮的農業特色,建立與其相關的鄉鎮企業,例如在大年陳鄉建立水果加工企業,在何坊鄉建立蔬菜加工企業,在石廟鎮建立桑蠶加工企業。通過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

2. 整合社會力量,從多方面提高農民素質。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事業,積極開展農業知識的科普宣傳,發放一些農業科普書籍,定期組織專家進行農業科技知識講座,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二是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回鄉任職,使之成為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者。三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宣傳文化陣地。

3. 提高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土地集中到種田能手手中進行規模經營,將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和其他非農領域。同時,農業部門加強對集約化經營的技術、資金、信息、機械、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廣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抗風險能力,從而增加收入。

4.推進鄉村民主建設,切實提高村幹部素質。對於村幹部選舉中出現的不同問題,應採取不同的方式解決,對於出現“賄選”現象的村莊,可以在村內設定觀察員,監督村裡的選舉行為,同時加強鄉(鎮)政府的行政干預,嚴厲打擊“賄選”行為。而對經濟落後地區的村莊,政府應加大對其民主建設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參加選舉。通過上述措施,切實選出高素質的村幹部,使其真正發揮帶動農民致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