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南虎野外種群調查報告

(1)東部分布區:以浙江省百山祖保護區和福建省梅花山保護區為主體的武夷山,仙霞嶺和雁盪山區域.其中,浙江百山祖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通連的自然區域面積達6XX;福建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通連的自然區域面積達73002 , 清流縣及周邊自然相通區域面積達38002;

(2)西部分布區:以湖南省壺瓶山和桃源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雪峰山,經武陵山至西部的大婁山,系貴州高原向東北方向的突出部分.其中,湖南壺瓶山保護區及周邊通連的自然山地面積達64002 ,桃源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通連

的自然山地面積達46002.

(3)中部分布區:以江西省宜黃,樂安丘陵和湖南省莽山保護區為主體的武夷山西北余脈直至南北走向的羅霄山脈,並與湖南,江西交界的丘陵山地區相聯.其中,江西宜黃,樂安擴伸至崇仁,寧都的相通連的丘陵區域面積達1,200

02 ;與湖南省莽山保護區通連的自然山地面積達2 48002.

(4)南部分布區:以粵北車八嶺等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粵北南嶺山脈,自然相通山地區域面積達1 65002.

(5)北部分布區:以湖北省神農架保護區為代表的北部分布區,位於呈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大巴山與巫山相接的山區.該區域虎存在信息,有待進一步證實.

現在沒有證據表明各大區之間仍然存有華南虎的生態走廊,以目前華南虎信息證據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散性,我們認為華南虎各大分布區之間的生態通道已被阻斷.

4.2 華南虎種群活動特徵

截止目前,收集到的華南虎信息,均表現出相同地點出現的華南虎信息時間間隔較長而短期內出現的華南虎信息空間跨度較大的情況,且與當地人口密度相對照,華南虎攻擊家畜的記錄明顯偏少.對此,分析其原因如下:

(1)華南虎在長期人類捕殺壓力下,尤其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人們對虎的利害問題的認識發生重大偏差,將虎作為害獸大肆捕殺,毒殺,致使華南虎的生存行為發生改變,遠遁人群生活環境,或行動極為謹慎,不輕易攻擊家畜,也就是說,華南虎可能已形成刻意迴避具有人群氣味的事物和環境,也不易被人們發現;

(2)相對歷史上的有蹄類動物密度,現今華南虎的食物資源已屬稀少,迫使華南虎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尋覓獵物,加之華南虎個體數量很少,由此造成華南虎蹤跡出現的頻率較低.目前證據均可視為華南虎在較大空間遊蕩時暫居一地時留下的蹤跡;

(3)在人類干擾,生境破碎和獵物密度相對較低的生存環境裡,華南虎可能已不再保持著固定的領域行為. 現存華南虎野外種群的行為特點,可以認為是該物種種群為適應當地自然及社會環境變化,在近50年以來形成的.這為調查和研究華南虎野外種群造成了困難,對拯救和保護該物種也必將增加困難.對此,今後還應作進一步調查和研究.

4.3 目前華南虎野外種群分布區的保護簡況

目前華南虎野外種群的有效生境,主要位於山體的中山部至山脊,沿山體呈現為狹長型生境,山谷基本為人群經濟活動區,只有山脊才構成生境之間的通道,使華南虎得以在相對較大的空間內活動.但是,由於農業,公路和自然

地貌等原因,現幾大主分布區之間的生態通道已被阻斷,無法實現主分布區之間華南虎野外種群的自然聯繫.在上述華南虎活動區域,植被主要包括山體中上部的草地,灌木林,次生灌木林以及山體中下部的人工林,各個植被類型間形成鑲嵌分布格局.調查表明,華南虎的獵物資源基本能滿足現存個體的需要,這也是較少攻擊家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述區域,中國多年來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主要包括:(1)在福建龍巖地區的上杭及周邊縣,建立了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華南虎繁育野化基地;(2)在江西撫州地區的宜黃,樂安和寧都等縣主分布區,於1999建立了宜黃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3)在浙江麗水地區的慶元縣及周邊縣,建立了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在湖南常德地區的石門縣,建立了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桃源縣和安化縣,建立了烏雲界省級自然保護區;(5)在廣東省的大東山和八寶山地區,建立了該處建有粵北自然保護區.此外,當地切實加大了宣傳力度,當地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已得到普遍提高,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沒有獵殺華南虎的事件發生,但仍有一些人為活動,如採集植物,

盜獵被捕食動物的情況還不時發生.

華南虎野外種群調查資金來源及經費支出表

資 金 來 源

國家林業局 30.0萬元

中方省級配套 22.0萬元

wwf資助 22.3萬元

usrtf資助 17.1萬元 usd20,800

國家林業局追加 4.0萬元 增加貴州,重慶兩地調查的補助

合 計 95.1萬元

經 費 支 出

5.2萬元 江西南昌研討會32人

4.5萬元 福建龍巖培訓班及研討會41人

培訓班

10.0萬元 省級培訓班,5省共72人

差旅費 11.0萬元 中心組調查,陪同差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