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村入戶調研調查報告

根據縣委辦、政府辦(XX)2號檔案精神,我們調研組於元月11號後赴洪善鎮東山湖村、洪善村、東堡三村進行了調查訪問。先後召開了座談會,村村十戶農民走訪,村村百人按調查問卷作了填答。同時在調研中,我們向農民廣泛宣傳了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借座談會之際,就農民提出的有關優良品種及番茄病害問題,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郝振國現場進行了培訓,重點講解了XX年農業上應推廣的主桿玉米品種,並介紹了各品種特徵特性和注意事項;就番茄防治中病害問題,系統傳授了病毒病在田間表現的五種症狀,發病的五種原因及五種防治措施。使我們在這次調研中感到了農民對XX年生產的關切,對增收的迫切。現將調研結果整理如下:

一、三村基本概況

洪善鎮洪善村、東堡村、東山湖村共有人口4381人,勞動力2100人,耕地面積9550畝,其中:井汾灌溉地8700畝,井灌地7500畝。三村總收入2860萬元,其中:種植業740萬元,畜牧業1340萬元,勞務750萬元,乾鮮果20萬元,其它10萬元。三村有水井47眼,XX年人均純收入4057.52元。

二、問題、困難與建議、商討

1、糧油產業方面

三村是典型的農業村,常年以種植玉米、小麥、瓜類、蔬菜為主,種植業收入占總收入25.9%。大田秋作物尤以玉米、小麥面積較大。近年來,隨著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和優良雜交種的套用,玉米產量有了較快增長,平均畝產450—500公斤,高產地塊達1000公斤。玉米豐產,給畜牧業帶來了原料,田間增加了無機秸稈肥源,但豐產後,農民們並不感到開心,問題主要是玉米價格。去年同期市場收購價為每市0.70元左右,而今年下降為0.56元左右,且目前處於有價無人收,靠以玉米為主要的種植業來源農戶是增產不增收。

建議與商討:玉米是近年農村主要種植作物,但XX年玉米產出與投入為1:0.68,一定程度影響到XX年種糧積極性,據調查:玉米一畝投入為(不算勞力投入)380元,其中:澆水(三水)100元,耕地50元(二次),種子45元,機播費20元,雞糞1.5方計100元,滅茬機犁30元,噴藥20元,除草劑15元。以一般畝產500公斤計算,畝收入560元,除開支外畝純收入180元。畝收入下降。為此,建議XX年在繼續加強科技推廣和普及力度外,國家應建立和落實糧食收購保護價,以確保糧食安全和保護農民種田積極性。

2、蔬菜產業

三村處於井、汾灌區。土質、水灌條件,農民科技素質各有差異,三村近年來發展蔬菜業均具有強勁勢頭。主要以露地、小拱棚為主,還有20個溫室及在建的15個大棚。從1997年起,三村均建起了日光溫室,其中:尤以東堡、洪善為多,由於溫室有土牆、塑膜、草苔等保護設施,有科技人員承包與指導,溫室生產曾出現一度輝煌。畝收入1.5—2萬元棚有120畝(次),東堡村李正明XX年畝產黃瓜1.5萬公斤,畝棚收入2.5萬元;洪善村李天富,1998年嫁接黃瓜,半畝收入11000元;李培承1999年半畝黃瓜收入9550元;李玉良98—XX年,連續2年半畝嫁接黃瓜收入超8500元。曾一度,黃瓜、西紅柿畝產量、產值成為我縣歷史之最。露地生產:東山湖村支部書記武克恭,XX年1.3畝西紅柿暇入9100元,畝收入7000元;XX年在市場疲軟情況下,1.7畝西紅柿收入9400元,畝收入5530元,諸如此類,可以說蔬菜業在三村發展農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種植也有了相當基礎,科技素質也有了一定提高。據調查:XX年三村蔬菜面積是穩中有增,但面臨的有二大難題。

建議及商討:一是調整土地比較困難,溫室大棚建造是有一定規格的,如溫室必須是座北向南,長度50—100米,跨度9—10米;大棚雖不受方位所制約,但長度一般為50—100米,近年來,保護地屬高投入、高產出產業,這一現實已被人們所認識,尤其金融風暴後,務工返鄉人員增多,想在溫室大棚上有所發展,但土地規化遇到了約束,如東山湖村村民武兆傑,想發展十多個大棚,和鄰地農戶商量不通,故無法展開。二是高新技術嚴重缺乏,東堡村民郭文斌,現已投資了30萬元,建起15個大棚,每棚面積1.5畝,計22.5畝,目前已到育苗、嫁接期,但苦於無技術人員指導,所以舉步困難。大棚屬高科技設施,技術、時間、節令性相當強,耽誤了育苗、嫁接期就無從談產量、效益,也就意味著失敗。故建議縣委、縣政府重視本縣科技人員培養,儘快輸送有真材實學、事業性強的科技人員到農村,以解生產力發展需要,幫助農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