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調查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出台,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縣域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戰場,為及時了解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分析在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縣域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境,進而尋求改進對策。筆者以河北省xx市為調查對象,對轄內金融機構、有代表性的30戶涉農企業及50戶農戶進行了重點調查,結果顯示,縣域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力度逐步加大,效果日益顯現,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一、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xx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華北平原腹地,全市轄8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160個行政村,面積5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萬人,占總人口的76.1%。xx市的基礎產業是農業,屬於農業大縣,上半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4171萬元,同比增長5.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3367萬元,同比增長5.7%;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381643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2.5%,同比增長1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3255元,同比增長12.9%。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又對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調查情況看,目前縣域金融服務還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面臨較多困境。

(一)支農部門之間缺乏溝通,金融機構積極性不高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較為複雜,需要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從縣域實際情況看,政府的職能作用發揮得還不充分,尚未建立運轉規範的金融支農和財政支農對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機制,金融機構不能及時了解財政支農的資金投向和投量,更談不上做好配套資金的發放工作,金融支農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據調查,縣域金融機構支持新農村建設普遍行動遲滯、進度緩慢,在年度工作規劃中既沒有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在實際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農的具體行動,呈現政府倡導、人民銀行吶喊、金融機構無動於衷的格局,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導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低,難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務

近年來,在精簡網點、減員增效的原則指導下,縣級金融機構大量撤併達不到規模的營業場所,使留在農村的營業網點寥寥無幾。雖然銀監會出台了不少政策,為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設立金融機構提供了商機,但是,目前尚處於試點階段,離農民很近、直接為三農服務的銀行網點還較少。據調查,,xx轄內現有39個金融營業網點。其中,17個設在縣城中心繁華地段,22個設在鄉(鎮)農村地區,原來設在村一級的信用站已全部撤銷,141個村處於金融盲區。設在19個鄉(鎮)的營業網點以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為主,相對於全市160個行政村、35萬農村人口而言,平均每萬人擁有的機構網點數才0.628個,人均金融網點的資源占有率極低。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低,單個網點輻射面大,金融服務觸角有限,很難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及時、高效的金融服務。

(三)信貸投入不足,資金供求矛盾突出

隨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xx市形成了以西瓜、花生、蔬菜三大種植業和奶牛、優質瘦肉型豬兩大養殖業為主導的三種兩養五大特色農業經濟格局;鄉鎮企業形成了以石雕、膠合板、電熱毯、印刷、食品加工、燈具、塑膠、製鞋為代表的八大特色行業,這些迅速發展起來的農村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產生了巨大的資金需求。但是,由於受政策、資金、自身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弱化了縣域金融機構對農村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使其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呈萎縮之勢。據測算,xx市涉農企業和農民僅流動資金需求每年不下38億元,而金融機構年累計發放貸款僅10億元左右,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抽樣調查的30戶涉農企業中,14戶沒有得到過銀行的支持,16戶取得過不同程 度的信貸支持,但金額較小,在其經營資金中占比很低;據統計,在企業初始資金來源中,內部集資1256萬元,民間借款986萬元,銀行貸款418萬元,僅占16.2%,金融機構信貸投入明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