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基層人大對司法權的監督

在我國,關於司法權的解釋名目繁多,比較一致的是司法權就等於審判權加檢察權。最新版的《辭海》是這樣定義的:司法權即國家審判訴訟案件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權力。分審判權和檢察權,資本主義國家一般實行三權分立制,司法權由法院行使。我國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檢察權,都對產生它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 在中國,許多人往往把司法機關混同於政法機關,所謂的“政法機關”包括了公、檢、法、司、安,其實,公安、安全、司法均為行政機關,是屬各級政府所領導的部門。有些人列舉司法~現象時,舉出的例子往往不是司法機關所為,就是混淆了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區別。本文所指的司法權即審判權和檢察權,基層人大為區、縣級。 一、司法權接受人大監督的法理分析和意義所在 1、司法權接受人大監督的法理分析 首先,司法權接受人大監督是國家權力屬於人民的要求與體現。根據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以人大監督為主體的我國監督體系的建立及其完善是國家政體的內在要求,其制度的產生直接來源於憲法的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障,而在實踐中“以人民代表為基礎建立全部國家機構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關鍵”。因此,人大和法院、檢察院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保證法院和檢察院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並切實接受其監督,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意願,也是憲法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要求。 其次,司法權接受人大監督是國家權力運作與監督制度的主要表現形式。權力制約作為權力監督的一種模式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我國與西方有著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在構建本國權力運行與監督制度時,突出強調了人民在國家中的絕對地位,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權力機關,在司法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中,主要由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其進行監督,以防止權力失范,懈怠於行使其權力或過度濫用其權力,損害人民的根本利益。法院和檢察院作為這一監督模式中的一方與人大共生於國家制度。司法人員應當積極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主動接受人大的監督並負責地提出合理的建議是其職責中的必然內容,人大積極行使其職責並不斷完善監督方式,同樣能夠對司法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司法權接受人大監督的主要意義 監督權是憲法賦予人大的一項重要職權。加強人大對“兩院”工作的監督權,使審判和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處於人民的監督之下,對促進司法工作依法順利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人大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是憲法和法律確定的重要制度。人大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司法工作提出意見,並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問題,缺點和錯誤,糾正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的現象,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有效推動司法工作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司法公正。 (二)加強人大監督,有利於增強司法機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人大代表直接來自於人民,由人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直接代表了人民的意願,反映人民的呼聲和要求,司法工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人大代表的監督,實際上就是接受人民民眾的監督,就是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這無疑是民眾路線在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反映,其有助於增強司法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 (三)加強人大監督,有利於創建高素質的司法隊伍。人大通過強化法官和檢察官的任職考試、任前公示、人事任免、述職評議等活動,加大對司法人員任前任後的監督力度,有助於促進被任命的法官和檢察官不斷提升政治、業務素質,認真履行職責,以正其身,以民為本,正確處理好“為誰掌權、為誰辦案”的問題,以良好、公正的形象多辦“鐵案”,切實維護司法的公正與正義。 二、當前基層人大在監督司法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應該說,近些年來,隨著民主法制建設制度的不斷完善和人大地位的不斷提高,區、縣級人大在對司法權的監督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認為,基層人大在司法權的監督上還有許多值得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其一,認識上存在誤區。長期以來,方方面面有一種片面的觀點,認為監督就是支持,“寓支持於監督中”、“寓監督於支持中”,否則就是“找岔子”,“挑毛病”,“過不去”。片面強調監督的支持作用,儘量迴避監督的制約作用,使得人大 監督“猶抱琵琶半遮面”,縮手縮腳,畏首畏尾。 其二,監督手段上剛性不足。在行使監督權時,普遍採用建議,意見等溫和式的方法,如對質詢、特別問題調查、個案監督、罷免等剛性手段運用極少,使得人大監督難免流於形式;另外,憲法和地方組織法對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的主體、對象、內容、方法、範圍等規定的原則性強,在實際操作中隨意性、伸縮性都比較大。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決定、決議和各種審議意見,缺少法律機制保證其貫徹執行,往往使人大的監督權授予無制、行使無規,監督工作也就難有實效。 其三,代表執行職務的社會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儘管《代表法》已頒布10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人對代表法的法定權力缺乏足夠的了解,認為代表僅僅是一種形式,又不脫產,無職無權,只不過開開會、畫畫圈、鼓鼓掌、舉舉手而已;另外,代表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代表職務意識薄弱,把代表僅僅當作一種“榮譽”,選舉時竭盡全力爭當代表,當選後又不認真履行職責;有的代表重本職工作,輕代表工作,在會議審議或視察活動中,認為自己人微言輕,提不出有價值、有建議性的意見。 其四,監督體制尚不完善。我國雖然實行人大監督“一府兩院”的政體模式,但實際運行中,人大監督較為

軟弱,缺乏經常性,科學性。在基層,“兩院”對人大的監督大多是匯報性的應付,且存在報“喜”不報“憂”,報“績”不報“失”,即便如此,人大有可能還點頭稱是,這樣以來,人大對司法權的監督實際上成為一種擺設,起不到通過監督制約、遏制司法~的作用。再則,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對自身來說,立案偵察的職務犯罪案件沒有外來機關對其監督制約,這其中雖有內部監督制約,但也是有限的,甚至成為空話,實踐中職務犯罪案件立案的多判刑的少就是最好的例證,因而在這缺乏監督的權力中發生~也是必然的。對法院來講,在辦理刑事案件中,由於我國法律彈性條款多,量刑彈性較大,造成了監督難到位,在辦理民事案件中,檢察機關僅是被動式的事後監督,這其中因檢察機關要花大力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督的積極性,再說,這種事後監督並不是件件跟蹤“過濾”,通過“過濾”遏制法官~,而是帶有“亡羊補牢”性,且這種“亡羊補牢”對法官很難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很難抑制法官的~僥倖心理。 其五,監督系統比較封閉。一方面,人大監督幾乎是在自我封閉的內部系統進行;另一方面,缺乏與其他監督尤其是與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的新聞~監督的配合和協調,缺少社會~的呼應和支持。另外,人大的機構設定和人員配備也不盡合理,專業人才相對較少,客觀上也制約了監督作用的充分發揮。 三、加強基層人大對司法權監督的幾點思考 首先,人大監督機制,是它行使好人民賦予的權力的關鍵。強化人大的監督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督。人大及其常委會一般都有議事規則,定期舉行會議,到了會議期就要對“兩院”有關工作情況履行監督職能。常委會組成人員一般也不會提出對“兩院”工作的不同意見,特別是相反意見,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但有時候由於不了解有關情況,往往提不出意見,就只能例行公事,較為被動。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工作要動真格,就得變被動為主動,這就要求人大及其常委會組成人員在熟悉和掌握有關法律的同時,還得了解和掌握實際情況,如果不了解實際情況,就只能“拍拍手”、“舉舉手”,不能推動、支持和幫助司法人員進一步把工作搞好。 (二)變一般監督為重點監督。對司法權的監督應放在人民民眾關心的熱點或重點問題進行監督,應該把重點放在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上。如果民眾關心的焦點或熱點問題不放在監督之列,不予監督,就會影響民眾的情緒,甚至危及團結穩定的大局。人大的監督工作就會同民眾所關心的問題脫節,影響監督工作質量。 (三)變抽象監督為具體監督。人大的監督不能抽象化,大而化之,為監督而監督,流於形式,而必須根據法檢兩院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中發生的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監督,根據問題對“兩院”工作提出司法建議。通過對“司法”工作的具體監督,就把監督工作的“走過場”、“官樣文章”、“賣瓜人說瓜甜”的一類形式主義的東西堵住了。由於人大的監督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指導實踐有的放矢,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實際工作,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加以監督。 其次,人大與司法單位的關係是監督與被監督、制約與被制約的關係。在人大與“兩院”間建立良性的監督關係,需要從監督主體與被監督對象兩個方面加以完善。 (一)從人大角度來說,在監督過程中,人大可以把監督和支持有機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可以做到四個結合:一是監督與支持司法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相結合,人大及其常委會運用審議工作報告、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組織代表旁聽庭審、開展執法檢查、述職評議等方法,加強對司法權的工作監督與法律監督,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監督整改意見,但不作具體干涉,由司法單位按照法定程式和規定組織實施,充分保障司法單位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二是監督與支持司法單位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相結合。人大通過召開會議、深入調研等途徑,了解掌握司法單位在審判方式、檢察方式、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情況,集思廣益,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並幫助排除改革中的障礙,積極推動司法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監督與提供幫助相結合。人大對“兩院”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障礙,尤其是在辦案經費、裝備建設、執行工作等方面的困難和障礙,積極協調有關部門開展調研,幫助解決,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四是監督與建立聯繫制度相結合。建立好聯繫制度,不局限於一年一度的人大例行地對“兩院”工作報告的審議,根據司法單位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和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監督。加強人大內司委與“兩院”的對口聯繫,及時了解情況,掌握工作動態和信息;每年召開2-3次人大常委會與“兩院”聯席會議,通報交流工作情況和工作安排,協調解決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建立完善重大事項報告、審判工作備案等制度,增強人大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從司法單位的角度來說,“兩院”應主動、自覺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主動接受監督。及時向人大匯報重大執法活動及辦理大要案情況。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召開座談會,徵求、收集由人大代表提出的對司法人員的工作意見,及時整改。在人大代表中聘請執法監督員或特邀陪審員,通過邀請人大代表旁聽案件審理或參加庭審等活動,對司法工作進行動態和全方位的監督。二是堅持人大聯繫制度。採取多方位、多渠道聯絡措施,不斷加強與人大機關及人大代表的聯繫。建立“兩院”與人大的專門聯絡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從事聯絡工作。結合工作實際,制定製度,使法、檢兩院與人大的聯繫制度化、規範化。此外,還可以通過由“兩院”領導當面或書面向人大領導匯報、及時向人大領導送呈閱件、邀請視察“兩院”工作等形式,不斷加強聯絡溝通。三是堅持督辦制度。認真辦理人大機關與領導批件,認真處理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逐一登記、逐一列入院長、檢察長督辦事項,並落實到部門和個人,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兩院”在辦理人大代表交辦及其它非訴事項的過程中,嚴格執行最高司法機關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