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執法難若干因素調研報告

黨的xx大報告指出,要嚴格保護耕地。保護耕地,就必須嚴格執法。當前,我國耕地保護的形勢不容樂觀,各類土地違法案件不斷發生,“執法難” 似乎是已成共識。土地執法疲軟既然成為了常態,那就一定有它的原因。筆者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上的,也有體制上的,也有機制上的,當然還有更深層次上的原因。

一、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觀念偏差。

一些基層地方政府在政績觀、發展觀和利益觀上出現偏差,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工業強市、工業強縣、工業強鄉成為首選,就連許多村也完全不顧自身實際,紛紛高喊“工業強村”了。發展工業,必然要大量占用土地,在當前國家進行巨觀調控,緊把土地供給閘門的形式下,一些地方政府鋌而走險違法占用土地發展經濟也就勢在必然了。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管理者,還是相當一部分土地占用的審批者,甚至又是土地的使用者,政府領導在耕地保護與“政績”之間發生矛盾時,天平向何方傾斜是十分明了的了。面對這種形勢,土地管理部門要想規範用地秩序、依法查處政府主導下土地違法行為無疑只是一廂情願的事了。

(二)基層執法手段偏軟。

目前,土地執法監察人員相對不足、工作能力和執法水平不高,也是土地違法履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動態巡查不到位,一些土地違法行為難以發現,即使發現後也只能口頭或書面停工,如果當事人無理取鬧,拒不停工,強行制止,可能引發矛盾激化,執法人員可能受到圍攻和人身威脅。依法處理必須經過調查取證、處罰聽證、複議訴訟、申請執行等許多環節,一個環節遇阻,就會造成案件查辦久拖不決。另外,國土資源部門在對違法占地作出拆除的行政處罰決定後,按照現行法律規定無權強行拆除,必須申請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於此類申請,法院一律不予受理。土地執法監察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久而久之,執法人員乃至執法機構對查處土地違法案件缺乏了動力、喪失了信心。

(三) 法律法規明顯缺失。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六條都有沒收地上建築物的處罰規定。但如何沒收,由哪個或哪些部門來沒收,沒收後如何處理,法律上沒有相應的規定,實踐中也就難以操作。那么,最後就會演變成不操作,或者是以罰款代沒收。這樣的處罰就形同虛設。土地管理部門照這樣的規定下處罰,違法者卻並不拿它當回事。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規定,對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等處罰容易執行到位,但這不是目的,“責令限期改正”才是目的。可被處罰人拒不改正怎樣處理,法律上沒有給出答案。土地管理部門拿被處罰人沒轍。就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法院恐怕也難以處理。所以這一目的事實上難以達到或者說根本達不到。

《土地管理法》第七章法律責任中,沒有任何條款對村級組織的違法行為作出法律規定,因此村級組織就會以集體的名義鑽法律的漏洞,從事涉及違法行為。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中針對主要責任人的行政處分條款很多,但並不能適用於村委會這些責任人。這樣對這類直接責任人而言,行政處分不適用,刑事犯罪構不上,剩下的只有行政處罰中的罰款了。實際情況是通過土地違法行為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罰款的實際數目,致使土地執法的威懾力大大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