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育見習調查報告

語文教學是情感的教學。

語文教學要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比如《離騷》抒寫了理想,抒發詩人屈原強烈的愛國志向,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那種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度以及“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感受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品質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呢?現在的有的中學生認為當今社會談“愛國”好像已經過時了,從這樣的背景作為切入點,在課堂導入時介紹屈原的身世,以及相關的歷史軍事背景,這樣,讓學生在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基礎上對詩人的愛國主義有了大致的了解。隨後,由屈原延伸至老舍、吳晗、傅雷,結合他們的經歷,讓學生領悟到他們身上閃耀著的孤獨而又偉大的愛國情思,了解了這些,學生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在課後黃海華老師和我探討過一個問題,就是師範生如何快速地進入教學狀態,他說語文教學法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實踐。現在西方教學理論認為把握教學的兩個最好的途徑是觀摩和反思:在沒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學生觀摩優秀的教學案例,先通過套用優秀的教學模式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課後積極反思,與教師多多溝通,教學水平就能有顯著的提高。黃老師的這番話給我的啟發很大,也是我這次見習最大的收穫,非常感謝黃老師無私的教導和幫助。

黃老師還給我提出了一個理念讓我思考,就是如何最佳化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語文這一學科的基本特點。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往往只有少數教師能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意趣盎然,情思綿長,理韻悠遠的境界,使學生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多的教師執著於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理性的分析和闡釋過多,造成了人文性的缺失。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還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對於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相同或相近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思路去講解,長此以往,形成了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局面。最佳化課堂教學,要將課堂教學融知識性、人文性和創造性為一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師要傳授語文知識,訓練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是勿庸置疑的。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更應該關照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黃老師還引導閱讀一些關於中學語文語文教學改革的文章。史紹典先生說:“語文,是情韻悠長、廣博優雅、詩意盎然的;語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語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態的;語文,是詩意的、激情的、顧盼的、聯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樣的奔涌、一馬平川式的傾訴,午夜黎明式的靜寂、狂飈突進式的嘯傲……,語文,是勵志、交鋒、感悟、體驗、暢談、淺吟,是抑揚頓挫、迴腸盪氣、餘音繞樑……語文是獨立思想的家園,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語文以文學為主要對象,整個人類精神文明都是它的後盾,人文性必將引導我們的教育走向真正的人文教育,培養尊重生命,關注世界,情韻悠長、光明磊落的人。

短短的九天見習,是我人生角色轉換的幾天,是我不斷成長的幾天,也是我對中學語文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見習生活就這樣結束了,見習不僅使我在專業知識上的提高,更是我人生的深化。學無止境,時代的發展瞬息萬變,各種學科知識日新月異。我將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各種知識,並用於指導實踐,以更好的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重視熟練的掌握師範技能,加強自身基本功,多看、多學、多練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各項技能。這次見習還讓我督促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將來作為一名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培育尊重生命,關注世界,情韻悠長、光明磊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