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西豐縣政府關於推進城鎮化的調研

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西豐縣政府關於推進城鎮化的調研 

西豐縣位於遼寧省東北部,是一個地域偏遠,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全縣區域面積2686平方公里,設10個鄉、8個鎮,總人口34.2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6萬平方公里,人口6萬人。2002年以來,西豐縣緊緊圍繞"以地建城,以地養城,圍城興業"的建設思路,強化經營城市理念,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建設水平,為推進城鎮化進程,實現城鄉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累計投資5.5億元,完成建安工程58.6萬平方米,建成物業住宅小區17個,改造住宅小區2個,城鎮樓房建築面積達125.4萬平方米。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學規劃,確定發展格局

規劃是建設的龍頭。為此,西豐縣緊緊抓住規劃這一龍頭,牢固樹立規劃的品牌意識、精品意識、生態意識和超前意識,做到了規劃編制高標準、高起點,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

首先是合理編制總體規劃。2002年,西豐縣專門聘請了省規劃設計院專業人員對縣城區進行高標準航測,並以此為基礎,對城區總體規划進行重新修編,將城區規劃面積擴大到12.9平方公里,達到了定位科學、布局合理的規劃設計目標。

其次是詳細編制局部規劃。把科學規劃融入每個建設項目之中,做好每個項目的詳細規劃和局部規劃。2002年以來,共完成專業性規劃4項,住宅小區及組團規劃16項,修建性規劃32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11項。2005年4月,開始六安新區的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將六安新區規劃成為功能齊全、環境優美、設施完備的物業住宅小區,並擬在新區內建設獨具特色的農民新村,為擴大城區面積,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繪就了藍圖。

第三是科學編制遠景規劃。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為目標,將縣城建設成為功能布局合理、服務體系完善、區域經濟牽動力強的的中心城市。到"十一五"期末,西豐建成區面積要達到11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要達到12萬人,力爭10到15年的時間,城區人口達到20萬人,進入小城市行列。加大棚戶區改造和新區建設力度,完成棚戶區的全面改造;開發建設六安新區,增加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建築面積400萬平方米。加快發展和培育特色市場。投資500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的土特產品批發加工市場,形成環西豐的土特產品特色區域中心,將西豐建成東北知名的土特產品集散地。完善交通網路。加快過境高速公路的建設進程,爭取3年內建成遼西鐵路,實現西豐與全國鐵路編組聯網。徹底解決城市用水問題。力爭2007年建成誠信水庫,達到5萬噸的日供水能力,改變西豐生產生活用水難現狀。

第四是認真編制村鎮建設規劃。重點是明確城鎮的定位和方向。主要是將郜家店鎮、平崗鎮建成交通樞紐和集貿型城鎮,將安民鎮建成工礦型城鎮,將振興鎮、涼泉鎮建成旅遊服務型城鎮。通過科學規劃,力爭形成設施齊全、品味高雅、特色鮮明、風格迥異的城鎮體系,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城帶鄉,城鄉聯動,互促互進,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二、籌措資金,加大建設投入

建立了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體制,突破了城市建設的資金"瓶頸"。

首先樹立經營城市理念,盤活土地資本。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資源,西豐縣改變過去無償劃撥的供地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資源,集聚資金用於城市建設。在土地 經營方面,重點抓了五個環節:一是制定科學的供地計畫。做到有序開發,有序利用,確保土地資源不斷增值。二是統一同類供地方式。在土地的出讓中,嚴格按照《行政劃撥供地目錄》規定的行政劃撥範圍供地,取消了經營性用地的協定出讓。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發布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公告,宣傳掛牌出讓地塊的位置、土地使用條件、規劃部門的要求、商用價值、長遠效益以及有關的操作程式等。四是合理確定底價。委託具有資質的土地評估機構採取二種或二種以上的評估方法進行底價評估,經底價確定領導小組確認後掛牌公布。五是完善政策。先後制定和完善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規則,實行了土地審批的內部會審制和掛牌底價由縣底價領導小組確定製等一系列規範的文本模式和操作辦法,進一步明確了供地方式、交易地點、審批程式和協定出讓等幾個方面的規定。2002年以來,共對21.2萬平方米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進行了掛牌出讓,獲取土地出讓金9653萬元。加大了土地收益管理力度,土地出讓金全部用於城市建設,實行專款專用,確保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使土地出讓金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2002年以來,投資1612萬元,建成總占地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北山廣場、中心廣場、黨校廣場等3個主題廣場。投資2000餘萬元,實施了寇河城區段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了防洪工程、濱河路建設工程和寇河公園建設工程。投資2799萬元,完成了對城區15條街路的道路和市政設施維修改造工程,改造和新建自來水主管道4763延長米,排水管網16.7公里,供熱管網2.4公里,架設路燈543桿。投資676萬元,栽植綠化樹木9.4萬株、草坪4萬平方米,城區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達5.4 平方米。

其次是打破獨家經營格局,吸納民間資本。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打破不利於城市發展的體制束縛,以最佳化政策和招商引資為手段,進行市場化運作,廣泛開闢融資渠道,吸引民間資本注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開發主體由政府為主向民營企業為主的轉變。幾年來,勵馳房屋開發公司、凱帝房屋開發公司、洪祿房屋開發公司等民營企業陸續進入房地產開發市場,並在城市開發建設中不斷發展壯大,為西豐的城市建設注入了活力。2002年以來,全縣房地產開發總面積為58.6萬平方米,其中全部由民營企業開發建設的就達27.8萬平方米,占房地產開發總面積的47%。在廣泛吸納民間資本的同時,西豐縣積極引進競爭機制,將公用事業推向市場。幾年來,通過市場運作,個人經營,先後建成了縣農貿大廳、遠景供熱站、第四供熱站和縣果菜批發市場,打破了公用事業政府獨家經營的歷史格局。

第三是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發展公益事業。認真研究上級基建投資重點,科學論證本縣的建設項目,積極與省市建設計畫掛靠,對收益可觀、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優勢項目,積極申報,最大限度地爭取上級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幾年來,共爭取上級城市建設專項資金5286萬元,有效緩解了城市建設資金緊張的狀況。投資3700萬元,完成城區給水一期工程,建成了日供水能力達2萬噸的淨水廠,解決了城鎮居民的"吃水難"問題;誠信水庫於2004年10月開工,目前正在施工建設之中。2001年以來,總計投資3429萬元,建設西豐高中、一中、二中等教學樓8棟,其中爭取上級補助1861萬元,鎮內學校全部實現樓房化。總計投資800萬元,建成郜家店鎮、振興鎮、柏榆鄉、和隆鄉中心敬老院,其中爭取上級補助300萬元。

三、完善政策,規範實施拆遷

拆遷是建設的前提。城市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是一對矛盾,把握不好就會造成城市資源的巨大浪費。特別是對西豐來說,鎮內人口不足6萬,流動人口較少。因此,西豐縣把城市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了棚戶區改造上,把支撐點放在了還利於民上。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最佳化拆遷政策,推動了拆遷安置工作的穩步進行。2002年以來,西豐縣先後制定出台了《西豐縣城鎮房屋拆遷管理暫行辦法》(西人大發[2002]11號)、《轉發縣城環委關於調整西豐縣城鎮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標準的通知》(西政辦發[2004]15號)和《關於印發西豐縣城鎮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標準的通知》(西政發[2005]7號)等政策檔案,為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在城市拆遷中,重點抓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被拆遷戶可以自主選擇安置形式。選擇貨幣安置的,按照市場評估價對拆遷戶予以補償;選擇回遷安置的,按拆一補一的原則進行安置,不結算差價。二是對劃定樓位。對每個小區的最好樓位都優先分配給拆遷戶,最大限度地滿足拆遷戶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三是確定戶型。由於棚戶區內居民經濟條件有限,大戶型樓房購置難度大,因此在拆遷時就要求被拆遷人申報戶型和面積,並綜合被拆遷人意見進行統一設計。四是對極特困戶和傷殘戶,確無能力回遷的,政府和開發企業給予了適當的照顧,或提供周轉房,或讓利回遷。所以,幾年來的開發建設,拆遷戶均得到了妥善安置,樓房也銷售良好,沒有滯壓現象。2002年以來,累計拆遷棚戶區1970戶、11.2萬平方米,拆遷總支出達7750萬元。

四、規範建設,強化監督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嚴格按工程"四制"進行規範運作,即項目招投標制、質量終身責任制、項目監理制和項目契約制。首先是嚴格進行招投標。對每一個建設項目都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招投標,全面實行"陽光"操作,嚴格審查投標人的技術資質和資金能力,避免了"人情工程"和"面子工程"。其次是嚴把質量關口。在建設中嚴把材料關和施工關,對於政府投資的項目,嚴格執行政府集中採購制,對電照設備、裝飾材料、鋼窗等建築材料的購置嚴格實行政府採購。幾年來,共實施政府集中採購268宗,累計採購金額達2002萬元,壓縮了建設成本,避免了"豆腐渣"工程。第三是狠抓手續辦理。對重點項目實行一站式辦公制度,確保手續齊備,既達到了建設要求,又防止了各種稅費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

五、突出重點,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

西豐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中心城市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為實現城鄉一體化奠定堅實基礎。結合西豐實際,科學確定了小城鎮發展目標:(1)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骨幹建制鎮為重點,適度擴大小城鎮規模,力爭經過5至10年的努力,將一部分基礎較好的城鎮建設成為規模適度、規劃科學、功能健全、環境優美、各具特色、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2)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廣泛開闢投融資渠道,走出一條在政府引導下,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建設小城鎮的路子。(3)以大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為途徑,因勢利導,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充分利用小城鎮連線城鄉的區位優勢,將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促進農村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推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4)在小城鎮管理中體現"小政府、大社會"的原則,轉變政府職能,從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002年以來, 西豐縣突出重點,創新機制,小城鎮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果。投資823萬元進行涼泉鎮小城鎮建設,完成改造面積9278平方米,鋪設地下管線260延長米,光纜500延長米,完成辦公及住宅房屋改造9500平方米,城鎮人口達到4700人。投資1890萬元進行平崗鎮小城鎮建設,實施拆遷7600平方米,將鎮區道路由10米拓寬到10米,新建辦公樓、住宅樓1.5萬平方米,城鎮人口達到1.9萬人,每年小城鎮新增人口100人左右。投資413萬元進行郜家店鎮小城鎮建設,完成道路改造4800平方米,建成鎮內廣場1.5萬平方米,完成建安工程9000平方米,每年新增人口900人左右。

五、效益顯著,實現多極拉動

城市建設的加快,不僅體現了其自身的效益和價值,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可謂一業旺帶動百業興。在社會效益方面,每年各項建設工程可安置近5000人就業,從而促進了社會穩定。同時,隨著中心城市和小城鎮新增商業網點的不斷增加,為廣大農民經商和務工創造了條件,城市接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空間不斷拓展。在環境效益方面。一是城市形象美了。城市建設與管理改變了西豐髒亂差的形象,街道變寬了,樓房變靚了,棚戶區改造了,城市功能增加了,日新月異的城市形象為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城市空間大了。北山廣場、寇河公園建成後,為市民提供了休閒活動場所,每天可容納近萬人進行休閒娛樂,吸引了人流、物流向中心城市匯聚。三是市民的城市意識提高了。優美的環境促進了市民城市意識和衛生意識的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於言表,愛護城市、建設城市的思想不斷增強。在經濟效益方面,除基建項目直接上繳稅費之外,還拉動了建材、裝飾裝修、運輸、餐飲等行業的發展,實現了民營經濟的總量擴張。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至今,基礎設施建設上繳稅金4500多萬元,收繳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1390萬元,占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3%,有效拉動了財政增收。隨著基建市場的擴大,全縣建材商店發展到41家,形成了建材一條街。地產水泥、紅磚、沙石等建築材料年創產值3億元以上,其中水泥產業累計實現產值20500萬元,紅磚產業累計實現產值4399萬元。建築業拉動全縣GDP增長幅度達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