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師讀書筆記範文四例

如果缺乏未成年人的參與,德育很有可能會走進簡單說教、強行灌輸的誤區。有些未成年人長期在父母、老師的“安排”下喪失了參與的能力,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這種心態下,德育自然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真正進入未成年人的心靈。因此,我們抓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樹立參與觀念,要以他們為本。

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三:《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理解這種變化,如何實踐這種要求,對教師是一個挑戰。怎樣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陳大偉編著的《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說得好極了:教學內容不限於書本,它既來自課本,但更來自學生生活;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全部教材。一位老師在上北師大教材“b、p的教學”時,非常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在“用教材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教材上的圖畫分別是丁丁在聽廣播,冬冬在潑水。現在的國小生頭腦中沒有聽廣播的概念,教學時需要繞很大的圈子引導學生明白“丁丁在聽廣播”,再從“ 廣播”一詞中學習“b”的發音。這位老師在上課時,沒有被教材束縛住手腳,他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簡筆畫:高高的山坡,山腳下淌著清清的水波。學生很快從“ 山坡、水波”的讀音中掌握了“b、p”的發音。教師又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利用已有的知識想辦法記“b、p”的字形,學生很快地把“b、p”與數字“6、 9”比較,與自己的玩具比較,牢固地掌握了“b、p”的字形。透過這一有啟發意義的例子,我們更加清楚: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師讀書筆記範文四:《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使自己有所成就,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在讀了《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後感受頗深。

究竟什麼是幸福?是平時感受不到而在生活的某一瞬間才能感受到的一種體驗?是人們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抑或是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終極的目的?也許印度哲學家克利希那穆爾提說的更深刻:“幸福是一種你未曾意識到的狀態,是一種你未曾感知的狀態。當你知道你幸福的時候,你也就沒有幸福了。不是嗎?而當你感受到幸福時,幸福也就消失了。你能總是說你是快樂的嗎?只能是後來,某個時刻或一個星期之後你才會說‘我曾經多么幸福,我曾經多么快樂’,在現實的那一刻你是不曾意識到幸福的,而這正是幸福的美。”“活著真好”這是一種對幸福感受的質樸的表達。曾經有心理學家對數千人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什麼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結果表明不是錢、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滿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兩點是共同的: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同時他們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穩步地向目標前進。這是以存在的完美為指向的幸福,是人身潛能不斷展開、創造力不斷發揮、朝著自由全面發展的方向展開的一種生活的實在和對未來的憧憬。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