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的用處》讀書筆記

我們知道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倫理學的學問,世界觀亦即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倫理學則是我們對於人生和社會的看法。作為一本哲學著作,維納的《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也主要是從這兩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其中在倫理學部分,作者主要從控制論的角度進行了探討。

在維納的哲學裡,強調世界處於一個熵增的背景中,這就是已被廣泛證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謂熵增,即是在一個系統中,如果這個系統不向外界吸收能量,那么這個系統將必然趨於無序,或者說混亂度增加。而生命系統則是一個在熵增背景中不斷地吸收能量維持熵減的體系,一旦一個生命停止呼吸和進食,亦即停止向外界吸收能量,則很快將趨於無序——屍骨將越來越難以維持有序的形態。

從認識論角度考慮,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則主要是克服熵增而逐漸建立一套有序的理論體系,但是我們的理論體系僅僅是適用於特定的宇宙尺度和特定的宇宙時期,科學表明,宇宙的混亂將會達到最大值,那時,我們所建立的理論體系很可能將全部失效。所以,我們掌握的理論與其說是對於因果鏈的描述,不如說是對於有關現象恆常連合出現的機率的描述。通俗一點說,我們的科學實驗證明的任何原理,我們都不能說是恆常有效的定律,而只能說在有限的時空中,出現這種因果關係的機率非常大。這是一種對於世界前景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悲觀主義的態度,作者自認為這種悲觀主義是一個科學家出於職業的理性與冷靜而得出的態度,不同於其他哲學家或者普通人的悲觀。

這就是維納向我們描述的世界。

那么在這樣的世界裡,人類的處境如何呢?我們前文提到,作者主要是從控制論的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所謂控制論,就是通過信息的通訊和交換來實現對於效應器(不論是人的、動物的或者機械的)運動的控制。通過這個定義,我們看出,控制論其實離不開信息的通訊,所以,作者也把控制論等同於資訊理論。而且,作者也把有機體看做一個信息的載體,聯想到一個人每過一段時間其細胞就更新換代一次,所以其生理上已是另外一個人,但一個人的心理則能夠保持不變,所以,一個人心理上的個體性比生理上的個體性更穩定,作者把有機體看做一個信息的載體是有合理性的。

我們提到,要實現控制,則信息的通訊至關重要,比如大腦控制肌肉、政府控制人民、軍事指揮官控制軍隊,都需要信息的傳遞和反饋。而我們又知道,整個世界總是處於熵增的趨勢,那么信息要實現精確的傳遞而不失真,就需要克服混亂度增加的力量。人類發明的最有效的克服熵增的信息傳遞手段是語言,但是作為一種精確的控制論的信息傳遞,語言還必須能作為一種信碼,亦即語義確定的不容易誤解和失真的編碼。作者對於這問題的論述現在看來已經基本實現了,計算機語言已經非常多樣,且足夠精確,語義足夠穩定。而作者提到的通訊的反饋也在的大多數的自動化裝置上進行了套用,作者所展望的機器人也在很多工廠實現了普及,而作者所擔心的機器取代人所造成的失業卻並沒有如作者所擔心的那樣出現,相反,自動控制設備把人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為人類創造豐富的精神財富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