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前言,再體看了一遍文章,我才發現,這本書與《魯濱遜漂流記》不是同一種類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遊記,也是一部諷刺小說,諷刺了十六、十七世紀時,英國人的陰暗與無知。
在書中,作者斯威夫特運用極其高深的方法——通過自己與大、小人國、慧駰國內公民的對話、通過大量描述慧駰們的行為、動作、舉止,來對比出那個時代英國人的惡劣品質——貪婪、無知、貪錢、兇殘、罪惡等,十分具體形象地寫出了自己對於有著黑暗心靈的人的反感,作者認為那些人連“野胡”都不及。
在慧駰們中間,作者感到了慧駰們的美德,並把它們看成榜樣。作者對慧駰優良的品格十分敬佩,以至於在要離開慧駰國時,作者留下了不捨的淚水。
讀完這本書,我第一想到的,不是主人公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勇敢與堅強值得我們學習,也不是主人公在大、小人國受到侮辱時的忍耐力值得我們學習,而是主人公在慧駰國與慧駰們的談話吸引了我。他們談到的“野胡”(指我們人類)的道德行為習慣上的缺點值得我們大家深思熟慮。
我倒是覺得,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人也沒有比文中的“野胡”好到哪去:同樣的貪婪、同樣的兇殘、也同樣的無恥殘暴、甚至更多的殺繆。通過對比,我覺得,在這幾世紀中,人類的科技是飛一般地突破,可是,人們在品德與本質上卻沒有大的進步。
反省現在的人類社會,小偷、殺人犯、搶劫犯等類人屢出不窮,那些人就好似“野胡”一樣,人見人厭。
我認為,看完這本書的人,都有必要、有義務去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從不隨地扔紙團、不隨地吐痰等,到不犯罪,不做對不起社會的事,都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習“慧駰”那良好的品德,做好身邊每件事。不管你會不會去做,反正我是會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