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

(二)、要把握課堂互動、合作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加以積極引導。發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實效。學生在合作、互動中,互助中取長補短。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自己觀點和傾聽他人觀點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互動、合作中創造競爭情境,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腦這部機器處於競賽狀態時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毫無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熱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所以,我在班上是經常開展自學比賽活動。如:記憶力競賽、口頭作文競賽、速讀競賽、書寫競賽、查字典競賽等。或在限定的時間內看誰完成的任務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務量的前提下看誰用的時間少。競賽使學生大腦處於高效率狀態,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對所學習知識充滿了興趣,以致在歡樂中忘記了困難和疲憊。人的能力是在動力下得到發展的,學生在這種競賽中培養了一種學習語文的能力。又如,課堂上常常採用分組朗讀或表演等方式。學生在表現自我,評價別人中,自己的學習能力從中也得到發展。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閱信息,或在共同討論中達到自己學習效果。在單元複習中,教師採用學生互相命題,互相測試的方法進行,這樣學生充分發揮了自主性,積極性;很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促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的新理念,要求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也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來改變教學的方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中主動、大膽、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自由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課堂採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參與、互動、體驗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

1、營造開放式課堂,拓展學生自主意識。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包括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討論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教師要致力於還學生以心靈自由,發揮群體互動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時空,創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識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成功感是學生獲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2、創設情境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首先要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學好基礎知識。其次要根據教材潛在因素,創構想象情境,提供想像材料,誘發學生自由想像,讓學生在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充分展開想像翅膀,在想像的自由王國里遨遊。3、構建參與式課堂,培養學生探究參與式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的教學活動,老師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包括學習計畫的制定,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發言提綱的編排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基礎知識,撰寫小論文,編演課本劇,評價影視作品等,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